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语录

王博中华文化基因承载着激发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指引着文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未来方向,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期待参与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提供新思想和新策略,为更好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博

文脉是地方的精神血脉,是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而文化自信的根在于文脉,文脉的核心是故事和符号。文化基因的活化和物化要求文化产业工作者们挖掘并讲好故事、开发并延伸故事、把故事带回家。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李向民

长江文化产业带和长江文明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创新进行系统探讨,并通过这一具体案例展现了关于文化基因推广和转化的宝贵设想。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傅才武

在“当传统文化遇上元宇宙”的整体背景下,探讨了元宇宙在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分析了数字藏品、虚拟偶像、数字演艺等新型业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抖音上成功破圈等具体案例说明了元宇宙所创造的交互共生的新情境,最后从传承、创意、创新三个方面展望了元宇宙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未来。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 李凤亮

分析了中国文化基因的核心特质,并从国际舆论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文化价值冲突三个角度研判中国文化面临的现实语境,显示出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应建构与坚持由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共同价值追求构成的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胡智锋

从对“一带一路”历史与价值的回顾出发,概括说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强调以内辐外,打造“π”型强劲动力带,面向一带一路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空间新布局,把握城市网链的核心节点作用,发挥创新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创造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新业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 建

王博以“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生态和现代生活”核心,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命题,指出要让城市成为保育非遗传人创造力的空间载体,让非遗文创成为涵育城市文化生态的资源力,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中成为化育城市文明的传播力;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了非遗文创与城市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原始力量传承到真正的创新成长,非遗应作为一种活着的灵魂真正改善文化生态和现代生活,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于 丹

王博演讲围绕艺术、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对于塑造国家身份、建构民族认同的意义展开;指出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艺术家、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创造导向还是市场导向,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流行艺术都离不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发展,并强调了市场、家庭、学校等不同主体手段的作用。还关注到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天才艺术家,对文化艺术助力建设中国国家身份的未来表达了期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等商学院终身教授 弗朗索瓦·科尔伯特

王博从自然与文化的界定出发,指出了人工智能对自然与文化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产物既非自然物也非人造物,作为超人的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当今的文化艺术领域;进而阐释了自然的镜像、文化的镜像这两种关于元宇宙的想象,提出了无法想象的元宇宙之超文化世界,从哲学思辨高度探讨了元宇宙的特点,预判元宇宙对于未来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和元宇宙世界建立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彭锋

王博着重探讨以短视频IP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链议题,结合当下发展趋势,分析产业链的构建及商业模式的打造,描绘短视频IP+线下元宇宙+线上文创电商的图景,主张建设短视频IP四创基地,推动线下IP元宇宙的游客和消费者在平台上的多次开发,促进短视频IP+文创电商的垂直开发,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融合,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陈少峰 /P>

王博以《元宇宙:重新审视艺术与科技》为主题进行演讲,聚焦于元宇宙最新的技术应用与理论研究,分析元宇宙的概念来源及基本属性,结合科幻歌剧《七日》、微演艺产业探索元宇宙等案例畅谈元宇宙与文化产业的未来。基于技术与艺术这一本质性命题,指出文化产业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新技术革命,与技术良好互动、提升内生动力。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黄昌勇

王博对参会嘉宾和观众表达感谢,各位嘉宾的发言既有理论上的反思,又有实践上的观察,还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关于未来的展望,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历史的主动精神,更需要以创新创意为抓手,为中华文化基因的更好传承与我国文化产业的更高质量发展探索精神源泉和创新动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向勇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