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研讨会

2022年1月9日,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青年学者分会场于线上顺利举办。来自国内外院校的29名青年学者针对“文化安全”“文化基因”“乡村振兴”“公共空间”四大主题进行学术成果分享。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首尔大学人文研究院教授金宝镜致开幕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娴颖、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璐璐、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李晓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白晓晴担任点评嘉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王韶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李尽沙担任主持。

开幕式上,金宝镜首先围绕疫情时代博物馆美术馆的新展览方式和方向向各位青年学者分享了最新学术成果。向勇在随后的致辞中鼓励与会青年学者们充分利用此次学术研讨彼此交流、共同探索、增强学术能力。

(“文化安全”主题参会学者云合影)

分会场一首先进行的是“文化安全”主题的论文发布,来自上海大学的丁晗雪围绕“数字丝绸之路”主题探讨了当下数字技术如何助力“一带一路”跨越时空局限,让文化遗产实现线上展览;北京大学沈述宜探究l李子饿柒短视频获得海内外观众喜爱的原因,并探讨了来自文化可供性和超文化表达等问题;元智大学尹子丹在调研了台湾地区的新富町文化市场后,认为该项目修旧如旧的硬件维护方式以及相关的饮食教育、艺文展演、社会议题讨论等项目有多元化的用途,具有借鉴意义;英国苏格兰地区斯特林大学管胡岩首提出,在疫情影响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但仍存在着潜在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文化安全等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杨倩莉以平台经济的双边市场理论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数字音乐商用版权平台连接“音乐人——企业用户”双边市场的生存逻辑及其启示意义;西南大学陈爽站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分析了故宫文创如何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文化为内核,传递中国文化记忆,让不同文化消费者形成了对故宫文创价值认同;北京大学凌羽乔则系统探索了“昆士兰学派”,重点考察了该学派对于创意产业研究的范式革新。唐璐璐老师肯定了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切入点,建议同学们以可行性视角分析文创品牌传播,以推动创意产业链的时空拓展,同时指出了数据援引不当和视角切入范围过大等问题,为同学们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提供了方向和指引。

分会场二则首先进行了“乡村振兴”主题的研究发布,广东艺术大学屈行甫以广东顺德青田烧奔塔为例,通过分析艺术介入背景下乡村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实现乡村主体性生成与重塑民俗礼俗形态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张瑾瑜聚焦艺术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途径与方法,论述了艺术教育对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四川大学秦萌以文化研究为视野,结合成都箭塔村习俗和文化活动中村民主体性转变的乡村实例,探索分析在乡村文创中,记忆如何在场以及如何构建了村民主体的身份认同;中央民族大学曾丽以楚雄州彝绣文化产业为例,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出发,阐释了彝绣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姜俣基于数字化进程对文旅产业运用逻辑和边界的重塑现状,从文旅场域数字资本生成机制入手,探讨了技术、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视角中数字资本对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中航信托研发与产品创新部的禄琼以红色文旅为例,阐释了文化信托赋能江西省红色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鲁妮以融媒体时代下线上乡村形象传播短视频为例,研究了线上乡村形象传播网络构建机制、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现状,提出了乡村传播的赋能策略。针对以上发言,李晓唱老师肯定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并指出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关注对农民主体性的呼应,注重艺术在乡村文化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实现美学经济、审美经济与艺术教育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强调了记忆在乡村文创中发挥作用,提示分析应当注重文本内容和问题理论的对话交流,理论阐述与援引既要避免套用不合适的理论,也要警惕完全缺失理论


(“乡村振兴”主题参会学者云合影)

下午场分会场一的研讨围绕“文化基因”展开。北京大学周融荣以孙悟空为例,阐释了在技术的迭代下,游戏中的经典人物愈发成为文化基因传承和发展的鲜明实证;南京大学王薇重估了“大运河”非遗的内涵与传播价值,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提出了建议;首都师范大学王雪以后身体美学视域下传统舞蹈身体的当代建构为切入口,总结和反思了身体语言与技术媒体的交叉融合如何满足当下的受众期待视野;中国传媒大学卫玎提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是推动我们讲好文物故事,赓续好文明基因的动力;辽宁大学郭锴通过分析工业文化空间的谜因交换,深入剖析了工业文化基因发展的问题,为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转型、保有和承继工业文化基因等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苏州大学余兰分析和归纳了藻井纹样的构成形式、色彩搭配、内涵寓意,并讨论了新兴技术如何使藻井纹样的文化寓意及其美学价值在当代得以传承和延续;北京大学郑雨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文化因子的传播模式特点,可以帮助中国的文化艺术活动与作品在海外更好地加以表达。陈娴颖老师肯定了几位发言者的专业性分析,并表示这两个不同的切入点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拓宽了新的路径和空间,还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在传统的文化符号基础上作进一步挖掘和表达,让研究符合当代文化需求。

(“文化基因”主题参会学者云合影)

下午第二分会场的7位青年学者的分享围绕“公共空间”主题展开。长安大学王唯华运用熵值法构建了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分析模型,并给出了提升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水平的相关建议;清华大学黄浩立从现代技术影响下的菜市场演进为出发点,试图找寻菜市场在多元复杂的社会中获得场域自治的可能;中央美术学院高家骥以北京市的35504家设计企业为样本研究北京市设计产业空间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北京大学闫楚结合集体记忆理论,通过北京胡同文化空间的创意案例,分析城市集体记忆与感官体验的价值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关卓伦依据列斐伏尔“空间生产”和道金斯“文化基因”理论,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社区价值共创的过程进行分析,探索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社区价值共创的路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李晓军在分析大运河文化带技艺类非遗的特征的基础上,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保护提出新的建议;清华大学张慧以2020年中国本土艺博会的社会网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本土艺博会的发展格局和特征。白晓晴老师首先肯定了几位研究者的严谨度,针对细节的打磨及摘要写作等提出了修改建议,重点针对研究深度和格式规范等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青年学者研讨会下午场第二分会场“乡村振兴”云合影)

青年学者论坛闭幕式上,向勇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鼓励青年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既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又怀抱纵深的历史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责任,努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随后唐璐璐、李晓唱、白晓晴分别致闭幕词。在闭幕式最后,陈娴颖代表会务组公布了此次青年学者论坛案例组获得优秀案例奖的作者名单。

(青年学者优秀案例获奖学者合影)

至此,本次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青年学者学术研讨顺利闭幕。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