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

2022年1月8日上午,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正式开幕,主论坛以线上会场与北京大学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举行。本次论坛以“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为主题,聚焦“百年征程”与“当代使命”,包括主论坛、主题论坛、创意管理峰会、智库对话、青年学者研讨会等六场主题活动,广邀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首云端、共同探讨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的发展议题。

 主论坛在大会宣传片中拉开帷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作为议程主席介绍了参会嘉宾及单位名单,并邀请北京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博为论坛致辞。

王博向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中华文化基因承载着激发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指引着文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未来方向,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的主题下,王博副校长期待参与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提供新思想和新策略,为更好地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真知灼见。展望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北京大学也将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自觉担当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开幕式环节之后,十位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内外嘉宾,在“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的议题背景下发表主题演讲,围绕文化基因在文脉传承、非遗转化、区域发展、国际传播、技术转化、IP打造等方面的体现进行了探讨交流。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以《文脉传承与产业创新》为主题率先发表演讲,他阐明文脉是地方的精神血脉,是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而文化自信的根在于文脉,文脉的核心是故事和符号。文化基因的活化和物化要求文化产业工作者们挖掘并讲好故事、开发并延伸故事、把故事带回家。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及政策表达》为题进行发言,指出长江文化产业带和长江文明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他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创新进行系统探讨,通过这一具体案例展现了关于文化基因推广和转化的宝贵设想。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教授李凤亮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阐释出发,在“当传统文化遇上元宇宙”的整体背景下,探讨了元宇宙在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的应用,分析了数字藏品、虚拟偶像、数字演艺等新型业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抖音上成功破圈等具体案例说明了元宇宙所创造的交互共生的新情境,最后从传承、创意、创新三个方面展望了元宇宙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未来。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分析了中国文化基因的核心特质,接着从国际舆论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文化价值冲突三个角度研判中国文化面临的现实语境,显示出中西比较的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应建构与坚持由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共同价值追求构成的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以《依托节点城市,深化“一带一路”文创产业和文化贸易合作》为题发表演讲,从对“一带一路”历史与价值的回顾出发,概括说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三重辐射圈,强调以内辐外,打造“π”型强劲动力带,面向一带一路优化中国文化产业空间新布局,把握城市网链的核心节点作用,发挥创新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创造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新业态。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于丹以《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城市文化生态》为题进行发言,其探讨的核心在于“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生态和现代生活”。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命题,于丹指出要让城市成为保育非遗传人创造力的空间载体,让非遗文创成为涵育城市文化生态的资源力,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中成为化育城市文明的传播力。她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了非遗文创与城市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从原始力量传承到真正的创新成长,非遗应作为一种活着的灵魂真正改善文化生态和现代生活,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等商学院终身教授弗朗索瓦·科尔伯特带来的英文演讲围绕艺术、艺术家和文化产业对于塑造国家身份、建构民族认同的意义展开。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艺术家、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他指出,无论是创造导向还是市场导向,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流行艺术都离不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发展,并强调了市场、家庭、学校等不同主体手段的作用。教授还关注到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天才艺术家,对文化艺术助力建设中国国家身份的未来表达了期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从自然与文化的界定出发,指出了人工智能对自然与文化的挑战,人工智能的产物既非自然物也非人造物,作为超人的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当今的文化艺术领域。他进而阐释了自然的镜像、文化的镜像这两种关于元宇宙的想象,提出了无法想象的元宇宙之超文化世界,从哲学思辨高度探讨了元宇宙的特点,预判元宇宙对于未来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和元宇宙世界建立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少峰着重探讨了以短视频IP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链议题。他结合当下发展趋势,分析了产业链的构建及商业模式的打造,描绘了短视频IP+线下元宇宙+线上文创电商的图景,主张建设短视频IP四创基地,推动线下IP元宇宙的游客和消费者在平台上的多次开发,促进短视频IP+文创电商的垂直开发,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融合,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以《元宇宙:重新审视艺术与科技》为主题进行演讲。他聚焦于元宇宙最新的技术应用与理论研究,分析元宇宙的概念来源及基本属性,结合科幻歌剧《七日》、微演艺产业探索元宇宙等案例畅谈元宇宙与文化产业的未来。基于技术与艺术这一本质性命题,他指出文化产业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新技术革命,与技术良好互动、提升内生动力。

 向勇在主论坛总结环节对参会嘉宾和观众表达感谢。他指出,各位嘉宾的发言既有理论上的反思,又有实践上的观察,还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关于未来的展望,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历史的主动精神,更需要以创新创意为抓手,为中华文化基因的更好传承与我国文化产业的更高质量发展探索精神源泉和创新动能。

 本次主论坛的举行在北京大学微信视频、微博、B站、快手、抖音及百家号等各官方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微信视频平台观看人数累计达到11万、点赞数高达10.5万,其他各平台共计达50万人次观看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北大课堂场景+名校名师开讲激发业内外人士及广大网友的学习兴趣,“文化基因”主题贴近人民生活、引起热烈共鸣,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网友在评论区积极评论互动。

兼备专业性、思想性、时代性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不仅是一场思想的聚会、智慧的交锋、文化的盛宴,更将缜密的学术思辨与深切的公共情怀相结合,为中华文化基因的更好传承与我国文化产业的更高质量发展不断探索精神源泉和创新动能,奏响了一曲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奋进乐章。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