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对话2022:回顾与展望

1月9日下午两点,在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期间,由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智库对话2022:回顾与展望”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举办。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主持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云南大学的10位专家以智库圆桌对话形式云端见面。光明日报、山东大学学报的代表参加会议研讨。

     与会专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就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赋能社会发展、文明创新与增进文化认同等方面,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文化产业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聚焦文化高质量发展,为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题贡献出真知灼见。

主题演讲


1、祁述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祁述裕教授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辨析》为题发表见解。祁述裕教授认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具备文化行业门类齐全、文化产业链条完整、保持高水平供需平衡、科技含量高、文化创意深厚和竞争力强等特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子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而文化产业赋能体系是文化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驱动、多业融合、空间协同等方式,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

祁述裕教授提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包括:一要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式文化企业、有层出不穷的的具有国际市场号召力的文化产品,二要有要素流动性强的文化市场体系,具备结构完整配套设施完善的产业链、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成熟的文化消费者。

2、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花建研究员就《推进MCN——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一题首先提出MCN的概念,这是一种依托多频道网络传播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实现快速反馈与供需对接的网红运作模式,兼具文化新媒体和在线新经济的双重属性。MCN的崛起体现了数字经济在线、智能、交互、跨界的四大特征,又在培育和推动网络红人的进程中表现出IP、ID、IT的特点。MCN机构则具备以多媒体网络传播技术为基础,形成多向传播和实时反馈;以视频内容的开发和商业变现为中心环节,形成IP开发的头部机构和红人优势;以多种类型的视频平台为依托,形成高度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网状组织为产业发展的生态,与各种经济活动跨界联系与合作等特点。

花建研究员建议要树立MCN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吸引各个环节的要素和机构集聚;注重优质内容的研究和开发,以MCN提升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优化MCN的营商环境,推动新型商业文明建设;发挥MCN跨界融合的优势,在赋能更多的行业中焕发自身的活力,发展MCN新业态。


3、李凤亮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院院长

李凤亮教授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的文明创新》为题,提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李凤亮教授认为,对于建立开放型的文化强国,以文化创新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文化权利,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探索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的新形态;二是坚持价值引领,坚持文明传递的最高境界是价值观传递,探索人类文明价值有效交流的新形态;三是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探索人类文明持续守正创新的新形态;四是以新创意、新科技激发新业态、创造新消费,探索以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五是广泛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洋为中用,“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探索不同文明共存共建共享的新形态。

4、陈少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陈少峰教授以《IP元宇宙的文旅机遇》为题发言。陈少峰教授从“IP元宇宙”、“文旅实学”、“联合甲方”三方面论述了IP元宇宙的文旅机遇。首先提出IP元宇宙是IP与元宇宙的融合、文旅与科技的融合,IP元宇宙就是文旅体验园,具有主题化,轻资产,可复制等特点。其核心层是故事、形象和品牌的IP,中间层是平台和新媒体、IP科技体验产品,外围层是产品IP、衍生品、商业配套和旅游消费等。企业通过对IP的科技融合,能够实现在有限的场地内,通过不断复制降低成本,呈现文旅产业的两极分化态势,是企业实现资源重组与资产转型的重要途径。

陈少峰教授首次提出“文旅实学”概念,认为在IP元宇宙的环境下,文旅实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联合甲方来说,一方面,好的商业模式是联合甲方、利益分成模式,而不是甲方乙方、一锤子买卖的泥水匠模式;另一方面,只有“一鱼永吃”和“一鱼多吃”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具有积累型的高附加价值。未来,涵盖了乡村文旅、农业文创的文农旅体产业离不开文化艺术内涵提升、科技创新和打造新型IP元宇宙业务。


5、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教授以《中国文化产业十四五期间的几个转型》为题进行阐述。范周教授总结了文化产业“十四五”期间转型的八大特点:一是“防疫当先”,疫情常态防控与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共进退,面向“十四五”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文旅产业的稳步复苏与创新发展将相伴相生。二是“生态优先”,生态效益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三是“数字领先”,数字虚拟新兴业态将进一步逆势蓬勃生长。四是“红色复兴”,红色文艺作品依然将成为内容创作主旋律,要创新红色作品题材创作形式、丰富内容样式、深化精神内核的创意表达。五是“横纵联合”,各行业间跨界融合与联动发展将愈加深化。在万物互联、数实共生的技术背景下,产业间的融合壁垒与联动障碍被打破,“文化+”的融合特性在技术赋能下将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促成文化产业化和产业融合化。六是“城乡共振”,城乡协同发展将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抓手,通过城乡区域内的融合、分工协作,实现乡村全域范围及带动大中小城镇的共同发展。七是“国潮崛起”,文化自信推动新国货消费迎来发展黄金期。在深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中国人将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开拓代表中国品牌影响力的商业美学。八是“风口即来”,北京冬奥将助力冰雪旅游迎来发展机遇期,向世界讲好“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旅游故事,亦将成为文旅行业从业者的又一重要责任。


6、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魏鹏举教授以《数字文博资源的资产化探讨》为题进行发言。魏鹏举教授提出,在数字文博资源的资产化研究中要关注文博数字化与资产化的实践探索,数字化是实现文博保护传承利用的最优选,但也是耗资巨大的工程,在区块链的加持下,文博数字资源的资产化在全球快速发展。在我国,文博资源数字化面临着多项挑战,例如经费紧张、权属不清晰、人才缺失、内容制式不统一、资源分配统一的应用标准和管理体系等问题。

对于促进数字文博资源资产化,魏鹏举教授给出了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发挥整合文博数字资源的国家优势,大力推进“区块链+”在文博文创领域的深度应用;二是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文化遗产数字版权服务;三是探索数字文化新基建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7、傅才武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傅才武教授以《文化创新与世界城市的雄心一一以深圳为例》为题发表发言。傅才武教授首先分析了深圳是通过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逆向进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文化战略导向型城市。其次对深圳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做了阐述,认为深圳具备先锋型文化内质、智慧型文化形态、力量型文化品质和以市场为核心的嵌套型文化生态系统。再次,傅教授还提出了深圳文化创新试验的模式价值,一是唯有“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逻辑,能够建构城市文化创新的“底盘”;二是深圳文化创新战略建构了城市创新型文化性格与城市形象的正循环;三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深圳故事”,具有“国家立场、深圳实践”的叙事力量。

最后,傅才武教授提出建设完善21世纪“并跑城市”的文化创新生态圈的相关建议,既要推进两种文化的融合,以优化深圳创新的整体生态,又要警惕身份角色内在冲突导致认同模糊的“香港陷阱”,更要积极打造“深圳学派”,引领深圳后40年的文化创新和理论创新。


8、李炎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炎教授就《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丽江文化产业的20年》为题发表阐述。李炎教授从全球化语境的角度对丽江市概况及其二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做了介绍,丽江市文化旅游产业涵盖了世界遗产与创新的互构、文博服务业、工艺美术业和休闲产业、演艺产业和民宿客栈业等六种业态,不同的业态衍生出了相应的品牌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方式。从文化产业与区域发展角度看待丽江文化产业,李教授得出几点启示:一是全球化时代,地方只有不断创新、敢于开放,融入市场,才能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时,应该尊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构建约束权力资本机制;三是只有地方文化资本和外来文化资本,文化的“我者”与文化的“他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在自媒体野蛮生产阶段,权力资本和媒体效应已成为影响和破坏文化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两种重要力量,应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


9、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Monash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单世联教授以《由两个“热词”谈文化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言。单世联教授提出了两个2021年的“热词”:内卷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二者有机联系后,他认为应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缓解由内卷而来的焦虑和紧张,文化产业有责任建设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活,为正在走向美好生活的中国人民提供意义感、方向感。而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六个前提下进行,一是文化产业的初心首先是生产优质文化产品,经济目标是第二位;二是创意的核心是创造自由多样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设计和编程;三是在统计学上,文化产业范围广泛,但其核心仍然是以美和艺术;四是文化管理不是经济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而是心灵世界的协调;五是必须充分正视数字化以及算法逻辑的消极后果;六是文化产业研究必然包括严肃的文化批评。在此前提下,单教授认为在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和科研中要把文化价值属性放在基础性地位。


10、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向勇教授以《元宇宙第三空间的国家治理:风险与防范》为题进行了阐述。向勇教授首先介绍了元宇宙第三空间的特点,一是依靠高技术、高触感、高感知的界面接触和交互连接;二是参与者是现实世界的肉身性与虚拟世界的化身性的聚合;三是具备连接个人生态系统、社交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多元属性;四是元宇宙的资讯、创意、娱乐服务虚拟产品是参与者主动自发形成的,第三空间是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可变的、可再造的世界。

 向勇教授认为随着元宇宙深入发展会给国家治理和政府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第一个是对人的行为规则、交易机制、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第二个是参与者所衍生的虚拟人格素质身份给现行的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和信仰带来影响;第三个是元宇宙的自由创作带来内容审查的管理困难、内容和服务所有权的归属混乱和虚拟资产遭侵害时维权的困境;第四个是元宇宙的去中心化,对参与者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集体认同会带来影响。

对此,向勇教授对元宇宙第三空间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对相关技术加强标准制定和设备应用可追溯性的备案;二是加强援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引导和市场运行规则的体系构建,制定打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的熔断机制;三是制定产品和服务分类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四是加强参与者人群中未成年人的身体保护;五是加强元宇宙平台企业的管制。

媒体与学术观察


1、鲁元珍   《光明日报》经济部记者

光明日报经济部记者鲁元珍作为媒体观察员发表评论,鲁元珍认为本次“智库对话2022”为观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当前短视频直播网红等新业态及其商业模式的发展,元宇宙概念的出现都体现了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的赋能;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破圈跨界融合成为趋势边界的消融,能够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到文化产业领域中,接受时代浪潮的考验。

2、魏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主编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魏建主编发表学术评论,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越来越繁荣兴盛,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作为文化产业的联系纽带,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能量,带领全国青年学者积极创新突破,为文化产业新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议程总结


李向民  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议程主席李向民教授代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做了学术总结。李向民教授认为各位专家的思想非常活跃且敏锐,抓住了当前很多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但在文化强国的指标体系和路径、国有文化企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路径、文化走出去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等方面,还亟待专家们的关注与解答,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努力探索。

李向民教授希望各位专家作为文化产业学术界的先锋人物,今后能进一步的提升智库对话的前沿性和批判性,对政策问题提出富有前瞻性的独立思考;希望能够把“智库对话”打造成文化产业理论界的“米兰时装周”,通过不同观点的呈现勾勒出文化产业思考的最新动态,将所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为政府提供借鉴与参考。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