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七:精诚所至 顽石中迸出创意

主持人吴淑玲:走到个案的最后一个个案当中,我想题目当中有一点俏皮、顽皮的味道,要来介绍的是在台湾十分有活力的一个文创的厂商,接下来要介绍的个案的主题是“精诚所至,顽石中迸出创意”,个案的介绍人是《两岸传媒》总编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监事潘罡老师,潘老师介绍完之后邀请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林芳吟经理做回应,首先请潘老师做简介。

潘罡 《两岸传媒》总编辑、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协会监事

潘罡:各位老师,各位来宾,谢谢淑玲说顽石当中有点俏皮,为什么俏皮呢,因为我有感而发,我们台湾的艺术工作者真的很辛苦,好像顽石里面好不容易迸出一些创意的火花,然后维系了他们可以继续从事这个文化艺术工作的热情,延续住他们这个热情,取这个名字是林芳吟从《红楼梦》女娲补天剩了一块顽石,我自己想象孙悟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感觉,所以我取了从顽石中迸出创意这样子。

正因为辛苦,所以我刚才听到梅总跟李永丰合作充满了敬意,其实听到他已经赔了1亿,不过我要澄清的是,他赔1亿不是因为他的本业,他本业做的非常好,所以他的太太开保时捷,他的儿童做的非常好,那个市场是存在的,他赔是因为他有一个理想,他希望把创意的种子撒出去,他在做扎根的工作,所以你尽可放心跟他合作。

同样的,我透过顽石创意其实要介绍一个台湾独特的人物,先看看得奖纪录,一方面是我要做这个案例的原因,另外一个我想讲台湾存在的领域一种关键的人物,昨天在李永萍市长讲到台湾文化特色的时候讲到一种人,要做策展人,台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的活力是源自于独立的民间策展人,这些民间的策展人和我们讲的欧美的博物馆的策展人不大一样。欧美的博物馆的策展人是把文物都在一起,把运输博览搞一搞,经费是有我的时候博物馆有了一笔资金,台湾的独立策展人是从头到尾照顾到一起,把市场行销,以及所有的资金从哪里来,都要清算一遍,衍生产品的开发,乃至于办什么活动能够吸引人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样一批策展人,林芳吟就像是这样策展人之后,她在里面学习了所有策展的本领,最后自己从一个3人的小公司一直到现在80人的公司,我们是拥有一群这种工作者,所以台湾在这样一群工作者的努力之下,虽然我们跟徐总1千人的公司规模是无法比拟的,3人成长到80人也是非常可喜的事情。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台湾博物馆的艺术工作者如何在这样一个生态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定位、出路,还有他产品的特色,因为现在不论就数位或者就虚拟,甚至就策展来讲,都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行之有效的一个生态,用数位做教育,把展品陈列出来,规划一个展览,这个东西一点不稀奇的,问题是怎么样可以在这当中找到自己产品的特色。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三人的公司,如今成长到几十人的公司,能有怎么样一个效果,就是说他的一个纪录,得了怎么样的奖,最新的就是我们知道是英国的维多利亚跟那个美术馆给了我们顽石非常大的肯定跟合作。

回到刚刚我们这两天一直提到台湾的创意维系有一大部分,实际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讲的人才,这个人才本身是怎么茁壮的,以至于他怎么样来投入这个产业。林芳吟女士本身对文化艺术非常热情,她是跟我同样出生在台湾彰化,比较偏僻的地方,其实家境不是太好,我以前做媒体记者的时候访问过她,我们那时候的台湾民国一九六几年的台湾,那时候她一个月只能吃一次鸡腿饭,我们从那个环境成长起来的,可是从小热爱艺术,这样一个热情让她读了台湾第一届艺术学研究所的硕士生的时候,毕业之后就有志从事这样一个工作,从3人的小公司开始。

我们看一看台湾那时候博物馆产业,这是顽石创意目前所做的一些,博物馆服务、数位策展、品牌、产品、儿童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有这样一个工作者,他几乎是无所不包,他所做的任何一个领域的东西,在大陆要几百人来做,可是他几个人来做,而且他还能够一直下来,这就是创意,一这是一个难得的。

数位典藏、年度的整场输出、品牌、授权制度、文创商品,文创商品现在在大陆里面非常积极的想要涉猎的这块。

我先介绍一下台湾博物馆产业为什么在这段时间内,尤其像包括故宫,大陆的故宫一直想跟台湾的故宫接轨,想学习台湾故宫相关的文化产品怎么样开发的,当然大陆故宫有一个独特的生态,所以使得他不能像台湾的故宫那么灵活的运用所有的典藏品进行开发,这个是不一样的一个生态,不过因为可以看到台湾的源起,台湾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在2002年,基本上1998年就开始进行数位的博物馆计划,到2002年的时候,他有了一个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特别执行叫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这两个后来汇集在一起跟数位学习,所以台湾后来把整个馆藏当成有点公共学习的概念,有一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大致上是提供所有人看的,如果要取得精细的图档要跟博物馆合作,取得授权,基本上可以让你上面看,看所有数位化的成果,如果一般学习可以在上面得到美感的启示或者看我们有哪些馆藏。

另外,大约在1990年代的时候,台湾博物馆开始开放给民间的策展人去做各式各样的大展,这个大展就是我刚才所提到的,民间策展人提出所有的计划,乃至于他所有的经费运用,乃至于他要怎么样营运,乃至于他在当中怎么样回本,市场行销,这些都是他的挑战。台湾在这方面的发展非常成功,我们几乎现在任何一个展览,他的经验已经丰富到,我们大概听到你一个展览,看到你一个展品内容,我们就知道大概能开发怎么样的产品,你的展览的规模在台湾大概可以吸引多少人,我们已经可以有这样的能耐,一个大展有多少人,衍生的产品有多少,乃至于票房。台湾在这样过程中训练了一批博物馆的人才,我们今天所介绍的顽石创意,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大风潮之下所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工作者。

顽石创意基本上一开始是3人的小公司,最早的产品是单机的教育光盘,我们在提到他2000年的兵马俑大展,台湾有史以来展览规模最大的,正式突破百万人,是一个兵马俑的大展,没办法想象,而且那个过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当初有一个广告片,一个演员叫李立群,他扮演了一个兵马俑,突然间复活了,录了一个广告片就红了,兵马俑之前也不是没有去过台湾,那时候一点都不红,到了2000年这次大展突然间不知道为什么暴红,任何的产业出现特例,这个就是其中一个特例,突破100万人。一个兵马俑大展,一张介绍兵马俑的介绍光盘销售10万片,让林芳吟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成果。

同样的,因为博物馆开放的状态,就开始接收故宫非常多的委托,后来就成为故宫的一个合作伙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相关的一个成果。

从我们讲的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台湾在思索所谓博物馆商品,我们复制文物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我们博物馆藏品最早看到的就是复制,台湾在复制这种商品的时候很早就想到了,要怎么样把元素抽离出来,美感的元素抽离出来、文化的元素抽离出来,做一个全新的思潮,针对生活里面可以运用的,乃至于科技这样一种延伸出去的创意,台湾很早就开始做的事情,同样的,林芳吟他们在进行过程当中,就开始想到图像方面的事情,一般讲我们想到图像授权这个事情,在大陆、在全世界米老鼠的图像授权、史奴比的图像授权,乃至于一只没有嘴巴的猫,居然可以创造惊人的产值,图像授权。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我们现在常常讲的说孙悟空,为什么不能够像美国这样能够创造出怎样惊人的授权。林芳吟他们想的到是,可以从中华文化里面讲,可是基本上不是把那个图像拿来用,而是怎么样跟当代的生活、当代的美学、当代的观念、当地的教育启发有所结合。

这也是一个契机,2005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为台北的故宫80周年院庆,这是我们一向所秉持的博物馆的原生性产品的,我们希望他是年轻时尚跟活化古物,将千年历史文化融合生活美学,这是台湾相关授权产品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这是林芳吟他们所做的,实际上是从故宫的一张作品叫《宋人婴戏图》,从这个图里面小朋友脱胎变成这样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从那个图像里脱胎出认为当代的小朋友,如果把原文的图像制造出来对当代小朋友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可是他把它整个脱胎,乃至于猫可以变成一只这样子的图像。

从一个公仔脱胎进入到动画,所以我们可以盘道他的《卡滋帮》的动画,《卡滋帮》满好的,在2010年陆续在全美17州电视频道收视2500万,2012年拿到台湾的金钟奖。我们经常讲说我们中国文化希望能够往外输出,前一阵子我也看到我们文化产业里面在检讨说,我们大陆生产了非常多的动画片,乃至于我们的电影,这些片子有多少能够输出,这些都是从林芳吟他们案例里面或许可以去思考他们如何让世界去接受他们的作品。

我们这里提到的,这事实上是他作为顽石创意的灵魂人物他们自己在涉猎里面做了多少的东西,正因为他们参与了台湾所有相关的会展活动,在当中慢慢的去找到他的一个产业的定位,这里面提到由台湾顽石创意所引发出来一个属于台湾标榜的一种产业的形态,叫做数位策展,刚刚提到策展人,必须结合这些东西,他有几个元素,比如说虚拟实境、历史文物、今古穿越,必须超越传统博物馆策展方式,这就是林芳吟他们走出的特别的道路。

这是所有相关的我们所看到的,比如说如何运用科技、如何运用虚拟实景,如何运用相关的数位产品,让他的东西更具时尚、更具现代感。这是他们所做的亲子故宫的数位艺术展,这些都是他慢慢在汇流到最近大的作品,我们在另外一个展区有三山五园研讨区域里面他们所呈现的一个最新的精品,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运用唐代宫女的图,可是他里面所拿的东西却完全是时尚的东西。因为对大陆来讲,大陆或许觉得这个很搞笑,可是我们希望颠覆掉传统在现代人里面的那种死板的印象,从这里面创造趣味。台湾当然有些东西我们希望他保持住原本的神圣性,可是有时候玩一点花样其实也会带一些趣味的。

这是他们所做的一些故宫的导览大帝,以及最新的V&A看到他们这样的作品之后给予他们的肯定。这里面当然有数位科技以及我们的科技所赋予林芳吟他们的一个重要的资产。

等一下请林芳吟他们来仔细介绍她在思索这些东西的心路历程,最后用一个简单的,我们既然是做文化产业的报告,所以我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解释顽石创意他是怎么样来做的。

基本上我认为顽石创意他是一个巧创新的集大成,巧创新,像院长曾经做过一些解释,第一个,如果我们以科技来讲,顽石创意并不拥有数位跟多媒体软硬件的独家专利,也不是科技跟动漫的大公司,所以他也不能够被定义为硬创新,他也不是所谓的软创新,他基本上是一种巧创新,他作为一个当代的民间的拥有这么多实物经验的策展人,他就是有这个能力,这就是我们李永萍市长所提到的,台湾为什么能有一批策展人活跃在各种领域,包括各种商场,都是经历了一整段学习过程,所以必须对所有的资讯乃至软硬体乃至于整个行销市场,接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经验以及学习之后才能找到产品的出路,所以是最好的巧创新的典范。

另外,我们今天也用了非常多多克里斯•比尔顿讲的学说,我也用这样一个创业的过程来形容林芳吟他们创业的经过。

第一个,林芳吟他们从一开始做光盘,乃至做学习,乃至做展览,做各种文创商品的时候,他们是经过在自我的认知的过程,从此他们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到最后评价自己产品的时候,终究出现了刚刚讲的数位策展的那种最好的一个产品,代表性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我们可以用好几个东西,我们在衡量这样一个产品的时候有五项检验指标,比如说这个东西合适不合适自己,另外,他可不可以移转,能不能被取代,能不能被仿效,他的组织能不能支撑。如果回到每一个单项来检验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到说原本像用数位科技去做一个展览的说明,非常多的博物馆在用,那种东西一点都不具备无可取代性,也不会具备无可移转,就是说他其实太容易被取代了,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的厂商一个激烈竞争,那么小的市场里面他们怎么挣扎,找到最后一个无可取代,这个无可取代当然集合了林芳吟个人专业的学样,乃至于她在这里面所办了这么多的展览,以及这么多活动里面所酝酿出来的创意,所以最终我们看到台湾有一个厂商,她高举一个产品叫数位策展,这个产品我个人认为初步获得V&A这些外国的肯定,他能够怎么样子继续发光发热是我们接下来所期待的,我们也衷心期望这样一个台湾的创意最后能够在世界发光。

谢谢大家!

主持人吴淑玲:非常谢谢潘老师的分享,最后要邀请林总经理上来给我们做一个回应。

林芳吟 顽石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芳吟:谢谢潘罡对我的介绍,还有我工作团队努力的成果。我是顽石创意的林芳吟,今天很感动在这个场合听到很多先进的故事,我想作为一个创意人,每个人都有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在这一辈子里头觉得一定有一件事我们不管多么艰难,一定要做的,所以我非常佩服李执行长。

我今天主要要谈的,我做一个补充,因为刚刚潘罡已经做了很多我们历史的介绍,我今天想用一些影片来做一些互相的补充,这个补充是什么呢?主要是我对中华文化当代的诠释的看法,也是文创创意十多年来一直在走的路。

刚刚有说到博物馆,为什么我们觉得博物馆是一个这么重要的地方,一个场域,不管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都市,博物馆也是孕育我很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对博物馆我创业的开始就想要创造一个梦想中的博物馆,当然这个博物馆我不可能有很多的收藏,不过我觉得博物馆很重要,因为他结集了所有鲜明的智慧,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中华文化最大的保障。

这几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做一个工作,这个工作是什么呢?像刚刚潘罡用了很多很多的语言,我们用了动画图像式的语言,这个图像式的语言我觉得是最直观的,最能够没有文化的差距、法国地域的差距,透过动画语言的力量,即便他不懂得中文,也可以透过这个理解中华的精髓,所以过去我用了非常多的动画方式诠释中华的文化。

这个文化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性?我举一个故事,这个是在上海世博时候的台湾馆,因为文化的差异,在台湾馆开始的时候是以天灯来建筑,很多人当时大陆的同胞们他们看到这个台湾馆的时候批评觉得像一个马桶盖,当时台湾的负责人非常紧张,怎么一个天灯的外形会觉得是马桶盖呢,后来因为有了内容,让马桶盖在整个上海世博变成是园区一颗东方明珠。

我们现在看就看一下那一段影片,这一段影片是我要特别说的,刚刚有提到在中华文化有非常多的宝藏。

(播放短片)

当然在这么多数位典藏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文物,我们来做的策展工作其实是透过这些文物来说故事,这些说故事的平台也一定是有所改变,比如说以上海世博我是要在一个建筑的空间里头去说故事,所以我必须要把他给故宫几千年的宝藏里面怎么样结集在天灯的外围,而我们所考虑的与一般的屏幕最大的不同,所有的人并不会禁止下来像我们这里的各位静止的看这段影片,可能是在四面八方游走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参观的行为和这个数位的关系决定说故事的方式。

所以这个说故事的方式很重要,就是我们始终要关心的是人,这个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几年来一直在考虑的,所以刚刚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怎么样人文化做输出,中华文化这么博大我们怎么输出。刚刚潘罡也有了这个图片,这个图片我要做一个说明,其实这是一个互动装置,因为是在机场有一个特殊的场域,我们希望所有的旅客,也许因为换线的关系,当他体验这个的时候,其实是最早的创意的概念到了故宫博物院。

我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理念,就是把所有感动我的内容、感动我的人物怎么样透过这个图像的力量,我希望也能够感动人,这个感动的方式,当然有不同的方式,我是念台大中文的,所以我非常喜欢一个文学家是苏东坡,苏东坡其实在整个中华文化的传统里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跟他做沟通,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赵孟俯画了一个画,我们也看到有作品描写他游赤壁的景象。当代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我们用数位的语言让现代的人认识苏东坡。

(播放短片)

我们看一个短片,这是十年前的作品,我们第一次把动画运用到博物馆里面,所以这个概念里头不是让画动起来,那不是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希望让大部分的理解,为什么画家要去画一幅这样的山水画,在山水画世界里面他们所要表达画家的可游可居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头很重要是苏东坡,苏东坡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画中里头,当他一回眸的印象其实是眺望江山的情感,所以这里我们不止是做动画,我们必须要把人文的情感投入,我们必须要变成是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我们在调节古代跟现代一个很重要的桥梁。

当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头有些是被创造的,因为我也没有去游过赤壁在当时,有一些景象是虚拟出来的,可是在虚拟的过程里头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这个不可改变的是什么?是画家是对那个山石抽象的园林的3D的画图是不可以被改变的。

当然也有一个小故事,10年前我们用这样一个前卫的概念在台湾提出来的时候,到了两个极度不同的意见,在传统学理派的说林芳吟为什么把这个作品破坏了,我就把这个作品风箱了,可是到国外2004年博物馆年会,所有人就认为这就是他们所理解的东方的文化。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里头去想,我们在谈文化的力量里头,其实我们还要考虑不同的文化里头、不同的种族里头可能他们对文化的不同的阶段的认知的差异,而我们必须要把这些东西怎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做一些很容易的沟通。

各位可以看还有另外一个,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藏,是陶渊明。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的这个是所有的文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的家园,就是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其实我在做博物馆发展的历程里头面临了一个困难,博物馆或者政策的法规就是不授权,你怎么办,你怎么去发展你的内容的产业,没有办法的,所以逼得我不得不开始我们做原创的策展,这个原创的策展里头桃花源是在第二届文创博览会的一个科技文化馆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头我们开始在空间里头说故事。这个空间说故事里头其实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要让不同的艺术家来共同的参与,所以当然最重要有顽石创意动画的团队,有做音乐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画境,就是我们为了要突破博物馆不授权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自己去创造了一个我们理想钟的桃花源的绘画,当然在这个绘画里头的互动当时所不同的是,人是可以跟画中互动的,因为人跟里头结合互动的装置、画面的情景会改变。

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一个非常小品而引起很大共鸣的,我们透过地投的投影,我们知道很多人在面对这个互动装置的时候他的智体的语言是不晓得使用的,可是舞者不同,我们可以看到舞者透过这个肢体语言很优雅的训练里头,让很简单的影像跟他产生了一个很融合的画面,所以当他把袖挥过去,鱼游上来的时候,就产生了非常诗境的画面。

当然这里还有比如说我们透过桃夭是一个音乐装置,如何结合当代的音乐装置里面让大家体验这个旋律的问题。

另外这个是无垢剧场,我们知道林立真老师是国际知名的编舞者,他也是剧场误导很重要的艺术工作者,可是他的舞蹈对一般人而言有时候太难了,所以我们在这个整合里头让他的舞蹈是10—15分钟的时候以一个没有舞台的观念,让观众是可以进入到个剧场的,结果引起非常大的共鸣。也是《桃花源》里头,我们已经开始在实验的是,怎么样让中华文化透过一个策展、一个跨领域的参与,我们能够让他变成是一个循环移动式的平台,这其实是我现在正在做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当然其实在我所关注的领域里头,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其实小孩子一直是我很关注的,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忙碌的妈妈,我忙碌到我没有办法我的小孩已经长大了,所以我一直觉得有一个缺憾,这个缺憾就是我希望可以为孩子多做一些什么。当然在为孩子做的这些事情里头,我们开始去想象的是怎么样去启动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个知识的里头,我们怎么样把最珍贵的中华文化的资产用一种娱乐的方式或者互动体验的方式能够让他们近距离的接触。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部分这是一个《坤与全图》,其实是当时康熙皇帝的时候南怀仁为他画的一张古地图,其实只是一个古图书,如果没有特别介绍我们也不会去介绍的一张古地图,可是在这张古地图里头,在所有的大清皇帝里头他却有一个很远大的梦,这个梦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的板块的地图。我们可以看一下,最后我用这支影片来说明。

(播放短片)

这个是以一个移动式的、探索式的,这个大概是9米乘9米的空间而已,这是一张古地图,我们就把这张古地图里头的天文、地理、自然的知识透过一个小剧场的方式,这是里头的生物,让小朋友在里面探索。

我们看完这支影片很快的做一个总结,刚刚我听到潘罡对我们的一个总结,我们是一个巧创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因为时常我总是跟我的团队说,我们没有很庞大的资金的背景,我们没有很庞大的人力的背景,可是创意是无限的可能,所以我们一个人有时候都可以变得无限的有力量,文化也是的,就是当我们在面对文化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谦卑,我们不得不用更虚怀若谷的精神来,我这次与会学习的特别多,当我看到中国大陆是以这么快速的市场的经验在茁壮成长的时候,我越觉得台湾在这个部分必须要更以创新的理想来驱动。当然在说故事的里头,我觉得我们在这个时代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这个责任是我们怎么样把中华文化遗留下来给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能够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就是我现在在做的工作,我也希望各位能够喜欢。

谢谢!

主持人吴淑玲:谢谢潘老师、林总经理的分享,我们从这个个案当中看到的就是如何从一个热情、一个梦想变成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我想从今天的精彩的七个个案的分享,我们大概可以梳理出一个脉络,我想现在的文创工作者,不论是在研究上面,在实物上面,我们大致都朝一个移动、互动跟感动的方向,期待能够创造出一个文化的力量。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刘璐 51553686-812  媒体咨询:许佳 media@icipku.org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51553688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