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对话一:文化产业人才的跨界生长

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主持人王一川: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受主办方委托担任上午的主持。我们今天的论坛是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与专业性,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分论坛。

我们来自不同的学科门类,为了文化产业理论创新这个共同的话题走到一起来,我们应该是一家人了。中国有句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我想这句俗话在文化产业领域应该改一改。我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门类,例如管理学门类、经济学门类、文学门类、艺术学门类等等,但只要我们的一提起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商品、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艺术管理等等这些术语,我们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就能共同的投入,我们谈着谈着就成了一家了,所以我想这句话俗话提请大家改一改,改成什么?不在一个门同进一个园就是一家人,各位同意不同意?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不在一个门,同进一个园就是一家人了。那么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来,我们谈什么?我们带着不同的学科术语,学科背景、学科传统、学科方法,我们今天要聚焦到一点,人才培养,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它的关键是人才。提起人才,我首先想到几天以前,我们院举办的全国优秀中学生艺术学冬令营上面试上的一个场景,我们这回的面试是全面,每一次来五个学生,我们的考官当场念了一道题,现在提倡网络课堂教学,你认为面授教学还有必要吗?一个来自山东平都一中的考生说,我首先想引用两句话,美国的乔布斯说我愿意花自己一生的时间换取同苏格拉底待一个下午。第二句话是一位著名的校长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网络教师跟面授应该是辩证的。文创领域的大家乔布斯,他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换取苏格拉底待一下午,自由的思想多么宝贵,所以网络课堂再丰富,面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是大师、大家、人才,我想说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道理是一样的,重要的是人才,优秀的著名的杰出的人才,同时也是做好这些创意管理的管理人才、研究人才。所以我们来自不同的门类,没关系,只要我们共同的进入到这个场地,这个领域,这个园地,我们就能够找到共同的话题。我想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来自不同的领域,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以及人才培养具有一种跨学科性、跨领域性、跨界性,也就是开放性、自由性。文化产业就是一个开放、自由创意的领域,它的开放性是它的最重要的品格,但是同时问题就来了,文化产业如果只有开放,它有没有专业?有没有专业规格,有没有专业领域,有没有专业共通的规范、共同的语法、信息库、数据库?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面临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它的开放性和专业性。今天上午我们的嘉宾来到这里,就是要聚焦到这样一个共同的话题上。

首先我想介绍我们今天到场的嘉宾,因为我们有总共三个单元,所以有些单元的嘉宾会来得晚一点,我们想把已经到场的嘉宾给大家各位介绍一下,就近的: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范周。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凤亮

台湾的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教授 杨志弘教授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柏定国

山东财经大学文化产业学系主任、副教授  张凌云。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 禹建湘。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波。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周星。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还在路上。

今天来指导我们的还有我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先生。

今天第一场沙龙文化产业人才的跨界生长,我来担任第一场的客串嘉宾主持,我们的对话嘉宾有在座的范周教授、李凤亮教授、柏定国教授,他们每人首先陈述自己的观点10分钟,然后中间再讨论,在我们的与会嘉宾老师同学都可以就他们的发言来提问展开讨论,我想今天围绕艺术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专业性展开我们的研讨,第一场沙龙文化产业人才的跨界生长,有请三位嘉宾入座,大家欢迎。

三位嘉宾首先入座,第一场很重要,第一场涉及到一个规范,为后面定调子,所以三位嘉宾,每位首先陈述自己的观点,10分钟,我想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题目一样,来自不同的门,说不同的话,但是只要谈到同一个话题就是一家人,所以可以轻松愉快陈述各自的观点。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凤亮: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严格遵循会务志愿者事先的导引,不做PPT。我是连续四年还是五年参加了新年文化产业论坛,我昨天发了一条微博,今年论坛定的主题非常好,紧跟时代,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对市场的强调,而且昨天大会演讲非常好。

我以前参加过,那次也是王院长主持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我昨天还在想,我说文化产业的新年论坛各个分论坛冷热不均,我们想想学科论坛和人才培养论坛不会那么多人,我今天看到我们的高校教育界还有企业的朋友都在这里,说明大家对人才的急迫性。昨天我也听到有些嘉宾在讲谈到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问题,我们国家提强国就提了两个,一个人才强国,一个文化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科技强国没有提,大家还是呼吁创新型人才、跨学科人才。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文化产业文化人才,真正文化产业大佬、牛人,不是现代产业学科培养出来的。我们深圳大学有个著名的校友马化腾,是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的。我在前年曾经讲过四化的问题,提交题目叫《文化产业生存悖论和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动力十足,文化产业学科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好了一点,但是存在着犹豫、模糊、方向不清的问题,用一个中国古代话讲妾身身份不明,文化产业学科放在哪个学院,各个学院有各种做法,放在艺术类、文史哲等等,我想这个现象不复杂,或者说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大概有三个原因,归属感比较差或者开放性比较强,有三个原因,第一个跟新生性有关系,文化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是20年,实际上真正快速发展是2002年以来,但是这个学科建设也就是10年左右的时间,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你说特完全非常成熟,我不相信。第二个跟自身综合性有关系,第三个跟跨界性有关系,比如说培养服装设计,可能他除了一些设计的技能教学以外更多进行市场学、管理学的培训。培养当中的跨界性和新生性、综合性有关系,过去文化产业培养当中,我们现在发展出来了三型三多的东西,我们培养了应用型,朝着应用型培养、复合型去培养,或者创意型培养。三多——多类型,各种各样的类型;第二个多层次,博士、硕士、本科,很多学校开了各种各样的本科专业;还有就是多渠道,我们既有成建制的本科办学专业培养也有企业的实训也有校企联合的。我想用五分钟的时间贡献这样的观点,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当中遇到的困惑。

第一个,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文化产业人才分层次分类的培养。刚才王院长也讲到了我们开放性很强,这种开放性也是文化产业自身的特征,所谓分层次,在文化产业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当中有很大的区分。在本科当中提出文化产业虚拟本科,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实际上比较早开了文化产业的本科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方式,通过自己特色方向的方式。我们深圳大学,这么多年没有开文化产业的本科专业,我们努力尝试文化产业本科二学位,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是很大的问题,我知道国内有很多很好的实践,我个人更主张,由很多文化产业的门类专业所形成的集合性的虚拟本科的观念,艺术学、传媒管理等等共同文化产业的本科专业,我非常主张办文化产业的二学位,比如说学计算机,学网络的,学外语的,甚至学历史的,来学文化产业第二本科专业。 

第二个在硕士方面,我觉得要加强跨科技的培养,多学科的影响。硕士方面提倡特色化的教育,博士在理论上加强跨科技的招生,招收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博士生,因为带一定的实际经验过来之后再来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觉得非常合适。本科、硕士、博士还要适当进行区分。要改革人才培养,强化有限的实践教学,不只是文化产业教学当中,其他教学也都在探索,实际上有很多专业确实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路径,工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文科的实践教学怎么搞?传媒大学有些艺术类的实践都做得非常好,文化产业类似的专业,比如说我们深圳大学服装设计还比较强,我跟孩子们说你要走到企业里面去,市场里面去。我们要开放师资,腾讯要找上门来,我们热烈欢迎,你不用拿我们工资还给我们上课,7个人的讲师,经验非常丰富,68个学生有传播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技术的,这门课叫游戏策划设计与运营,我觉得非常好,十几节课,最后的结业典礼我也去了,听同学讲了他们的体会,从这种请进来的实践教学当中他们获得很多,最后发了一张证,你拿着这张证在腾讯就职优先。我也提出来强调四跨,跨科融合——尤其是课程体系方面,校企结合,跨校联合,跨境合作,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合作。

我们要坚持差异化的培养,体现博与专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我们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当中,如果真有人才管理本科的话,能不能加一个括号,你是传媒文化管理,是艺术管理,是传统资源开发,还是文化会展文化科技?这种培养模式,资源的创新,在文化产业当中非常重要。

用实际的成绩来谋求学科的合法性。我们经常也有学科的焦虑和理论身份归属感不明,我觉得不用着急,本身是开放性的学科,要用人才培养实际的成绩去求得身份。我觉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在跨学科上面是相同的,但是在理论应用方面有区别,所以我觉得要慢慢去掉学科的焦虑,我看到国外很多的学科没有学科焦虑,就是朝着问题意识,应用导向,该培养什么人,他不是说这个学科是这样,那个学科是那样,所以我们要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适当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包括培养方案、案例库、数据库的建设,我简单贡献这样四个观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一川:谢谢李校长,他开了头,他从三三制入手,三个问题,三个领域,三型三多还有贡献三个观点,我觉得特别好,他把我们紧紧扣住身份焦虑,化解身份焦虑,怎么样用实际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打开它的多渠道的深入,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都已经涉及到了。下面我们请范周院长带来他的观点。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范周:尊敬的各位同行,刚才李校长讲的很多内容,我觉得我都有同感,我接着他的话往下讲,他说我们要跨界首先要请进来,我想请进来之后就是要走出去。走出去也是我们跨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今天这个10分钟发言题目叫《到田野中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讲一个去年下半年做的一个事,也是一个故事,这样我们在柏定国老师讲理论问题之前再轻松一下。

去年我带了28个博士生和硕士生还有其他一些老师到了河北省保定市义县安格庄乡的新东古村调研,这个村共530人,只有140亩地,是国家级的贫困村,我带着学生老师在那里待了四天四夜。在这个村子里头,党支部书记非常焦虑地跟我们说,我当年娶媳妇是靠骗,娶了媳妇以后我靠到北京打工改善生活,现在我带领这个村的工作,唯一让村民收入好的就是农家乐。我的青年老师杨剑飞,尽管他是农村孩子,在我们传媒大学工作五年,他仍然感觉到乡村对他是那么陌生,在调查当中他采集很多的数据,包括农民全部收入情况,包括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有潜力的资源到底是什么,提高收入困难在哪里,我们一共发放了170多张问卷,现在正在做后期数据处理,通过问卷,我们知道PPT上这位大嫂叫郝久海,今年55岁,最大的得益之处,新农合能让他们家里看得起病了,但是遗憾的是钱挣得再多也没有跟上物价的上涨。还有一个蔡晓璐,在调查当中她也采集很多数据,决定下一步对这个村子进行各种各样的解剖。还有一位是张顺海,是一名党员。他告诉我们在农村想致富必须入党,入党才能当官。这是最近刚调到广电总局的部长李忠志,他说我在农村做了19年的农村采访工作,向省委省政府写了第一份的内参报告,但这次调研对我们年轻的老师、学生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从这个图表能看到,在基层偏僻的山村里头到底他们群众文化生活是什么,占比重多少,当地所谓图书进农村,电影进农村,根本没做到,全是样子工程,农村书屋的建设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做了这样的分析。

给我们留下印象深刻的村民,在他们的生活当中,通过每天最原始的劳动、劳作换取他们基本的生存的这样一些东西。我们学文化产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真正跟文化产业接地气,我们真的应该走出去,在走出去当中我们知道真正中国基层的文化建设,我今天主要举例子讲农村,它的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除了调查新东古县农村之外,还专门跑到了陕西西安的农民画乡户县,我们找了国家著名的农民画村做三天的调研,我们去了杭州的迪普村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调研,这儿先建水系,后建老百姓的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是和谐的,中国第一美丽乡村是名副其实的,通过这样一些调查,我们觉得真正的国情是在中国的农村,所以许多人都讲,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懂得中国的国情,因为有7亿多农民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的主体。我们讲到文化产业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式,我们最终要解决的是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实际,文化产业的跨界首先要跨出校门,跨到业界的第一线,包括中国广大的农村都是我们做好文化产业这个学科建设、学习研究、科学研究最主要的基础,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一川:谢谢范院长,范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报告,呼应了刚才李凤亮校长的话题,如何跨界,如何跨领域,提出来叫跨出校门,跨到田野里去,把文化产业大的文章写到田野里去,把人才培养的文章,写到在中国大地上实际运营管理的过程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再次感谢范周校长。下面我们欢迎柏定国院长,陈述他的观点。

柏定国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柏定国:咱们新年论坛已经第十一届了,我是从第一届开始一直参加到第十一届。我们第一届开会的时候只十几个人在一个小会议室,到今天越开越大已经几百人,上午十来个分会场。所以昨天我跟我的朋友说到这个会的时候,说我们这个会长大了,同时感觉到我自己老了。

我的发言是“古村维新计划中的新乡绅培养”。

去年我做了一篇文章叫做《文化产业学科十年》,对我们文化产业学科,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被教育部认可然后进行本科培养,这十年的历程做了一个回顾。我有一个感觉,我们在专业建设或者说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上面,我们在知识和技术这个层面关注得比较多,对文化企业甚至文化企业集团它的领军人物关注得比较多,我们对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所该有的思想和气质上面的东西可能有所欠缺。

实际上不同的学校,它的差别不在知识和技术上面的传授,而在思想和气质上面的培养,不同学校出来的学生差就差在思想和气质上,那么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他们的这种差别在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上面。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除了对知识和技术体系的建构之外,更重要的不同的学校可能要追求不同的思想和气质上的培养。所以我对学生经常强调一句话,我说我在知识和技术上面我真不能给你们更多的东西,我希望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思想和气质上面的差异。

我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做的是县域文化产业研究,后来做品牌研究,我现在做品牌为主的文化产权价值评估和古村维新计划推动,我深深感觉到我们村落这一块的状况是非常令人焦虑的。前不久,大家都关注到了一条新闻,就是一对夫妇住到下水道里,这个事突然引爆了大家的一种悲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下水道里住着的这一对夫妇,其实他家里普遍的有两套房,他的古村子里面那个老宅子空着,然后又在古村落旁边,交通比较便捷的临街、临河、临路的某个场地又建了一栋新宅子,但是这两套房都空着。他们在农村,包括自己的老人,自己的小孩都留在那里,而到城里面来住下水道,这是为什么?其实根本在于涉农的产业已经全线崩溃,农民已经无法凭借涉农产业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所以他抛弃了农村。我们今天农村的问题不再是说我要在那里修一条路,我要建一个工厂,我要怎么样,我们是要对整个涉农的产业进行振兴的问题。

我在进行古村维新的调研过程期间,开始利用那里空置的空间去做一些创意产业,但我后来发现实际上这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我又转头来,我想利用它空置的空间来进行业态的重建,不再仅仅是创意产业,而是想恢复它那里的生气。这个过程中间,人才的培养当然是非常重要,其实涉及到文化产业的人才,但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人才。我寻找了、关注到了咱们台湾的经验,台湾从1995年开始发起了一个社会运动,叫做社区整体营造或者叫做社区总体营造,它实际上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我是一个大报的编辑,我回到居住的那个社区,办一份小报来报道我这个社区的好人好事。我是一个小老板,也住在这个社区里,办不了报,但是我替你办报的提供一点经费,我是画画的,我替你画插图。我是一个舞蹈教练,我在广场上教那些大妈们跳广场舞,大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进入到社区去,参与社区的建设,这个他们称之为社区总体营造。

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技之长的,他们突然发现,其实我们不仅仅只是做工业,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做,比如说我会做毛线编织,然后我就发动七大姑八大姨都参与进来,一起来做毛线编织,然后有了手工品牌,手工礼品等等小创意产业就在这个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个是台湾的创意产业的一个基础,一个土壤,它不是像我们这样划一个区做创意产业开发,它而是与社区整体的营造一起生长的,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能不能够有所思考?我觉得他们所做的跟我们的传统是非常符合的。一个什么样的传统呢?就是乡绅传统。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间有这样的一种不成文的甚至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看法,就叫做政不下县,就是政府设置机构,设到县这一级就不下去了。那么到县以下,乡镇村由谁来治理?就是乡绅治理。乡绅治理跟家族治理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最基层治理得非常好,这些乡绅就是一些退休了的官员、私塾教师以及有一技之长者,支撑着基层老百姓的教化。我们村民自治缺乏这样的基层,村民自治很可能是黑社会的这样一种状态,当上村长要么就是有钱的,要么就是能打的,又没钱又不能打的当不了村长。这样就是缺乏乡绅的思想和气质,我们这种新乡绅能不能够在今天被唤醒被激发,能不能够被培育出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解决广大农村的治理,要从文化、从思想和气质这个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育出一个新乡绅这样的一个阶层来。我们新型城镇化如何走下去,我真的充满了焦虑。谢谢!

主持人王一川:谢谢柏老师,三位老师的发言,一个比一个往下走。李凤亮教授主要谈到大学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范周教授讲到应该面向田野,柏定国教授不只是面向田野,而是田野的全面的改造。他说的新乡绅教育,让我联想很多,我首先想到电影,放电影的乡绅已经灭亡了,这么多年过去你要重建,这是宏大的话题,确实不只是涉及到文创产业,根本涉及到新的乡绅怎么成长起来。三位老师都从不同角度亮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下面欢迎大家提问。

 

提问:王院长,各位专家好,我是一个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是北大文产院2012的学生。我是创业者,一年半确实收获非常多,首先感谢北大文产院,通过比赛把我们从众多人群当中找出来,又在这儿培养,我觉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机制。这一年半当中感受很多,我这个项目本来是在中小学里头进行教育,我们的课是和劳动课结合,也想把创意的理念在中小学贯彻进去。现在我感觉很焦虑,对中小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怎么有量化的培养?有没有系统的东西在课堂里渗透进去?谢谢!

主持人王一川:就是说如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条长河,上游是中小学,中游是大学,下游就是社会。这位朋友提出来的是,上游怎么办?

李凤亮:其实在讲稿里有两个问题我没有展开,一个讲到多类型培养的时候,我们开放性的文化产业培养观念,像您这样的企业家怎么重新回到校园充电培养的问题,人是一个不断终身学习的过程。还有一个,我在大学做管理,学生经常有跳楼自杀,我们用各种各样心理测评重点稳定的对象,我们有两个心理测试中心和咨询中心。所有中小学出现的问题,最后由我们大学来买单。跳楼不是今天的问题,而是家庭的问题,中小学的问题,对你自信心打击的问题。我特别主张艺术系、文学班走到中小学去做一些创意教育,做一些基层的深耕细作的工作。怎么样进入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系统?这个要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上去变革,首先要树立一个意识。深圳每年有创意12月,征询意见的时候有两条,创意12月就要培养创意氛围,培养软性的创意,最最重要的是把深圳一百多万的中小学生发动起来,如果他们发动不起来,中小学的创意教育没发展起来,整个市民创意水平不会起来的,整个深圳作为联合国创意网络里面设计之都也是徒有虚名,需要我们从基层抓起,创意写作、创意绘画,应该从中小学多多做起。

柏定国:我不太赞成把这种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一直往下走,这样的一种做法它其实不能解决问题。文化就是生活,我们要培育的是优雅地生活这样一种志向。艺术地生活,优雅地生活,有气质地生活,不是在技术上。我非常赞成我们北京所做的这样的一个工程,政府买单让老百姓来进行文化消费。我请老百姓看一场电影比给他发一百块钱要好得多。我记得湖南有个浏阳市,是长沙市下面的县级市,原来路边上那些花盆,搞活动的时候摆出来,活动没搞完就被人家搬走了,后来来了位新市长,他采取什么措施?他在报纸在广播里面发通告,就说那个地方可以随意领取花盆,让老百姓去领取。我要发布一批花木,你们自由去领取。我搬回去,我搬到乡下去种,可不可以?可以,随便你,你爱拿拿多少。通过这样敞开来让他拿之后,后来大街小巷摆出来的花木再没人搬了,老百姓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面,他突然变得优雅起来,你这个你说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不需要,就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我们中小学生,我们除了让他们去背诵一些这种课程知识之外,也要告诉他们优雅的生活这样一种东西,不要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屌丝,谢谢!

范周:我想借这个题目把我刚才那个话说完。十分钟我把调研的事讲完了,今天会议主题是讲人才培养,我觉得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这些事情讨论好多年,说句坦率话,这个题目讨论非常有价值,但是决定这个题目最后的结论不是现在,至少还需要20、30年以后,因为作为学科建设不可能十年搞起来。我为什么讲乡村调查的故事?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所有的各个专业、各个门类、各个方向,其实是进行一种大家能够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具备基本能力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最后来调整大家自己的专业的这样一个定位。我们现在所有看到的成功的文化产业的领袖几乎没有是文化产业科班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文化产业培养的是基础,培养的是基本的素养,而不是真正的学完了以后马上就能够解决这个产业的实际问题,这是我想补充的一个观点。

回应刚才提出的问题,中小学是做好文化产业基础学科建设的土壤建设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刚才讲到台湾的文化产业发展,台湾文化产业发展有160多所学校,几乎都开设了相关文化产业的一些课程或者是选修课,非常注重普及性的教育。台湾中小学都有生活美学素质教育课程,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培养这样一个大的文化产业的氛围非常重要。还有第三点,我们的产业,如果想发展起来,当然靠人才,人才很重要方面就是师资力量这一部分,现在许多学校教文化产业的人,实际上对自己教的专业情况并不清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脱离实际的。我们借着北大论坛,向大家呼吁,真正应该走出校园,走进业界,应该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我看北大新年的报告,我觉得里面很多的数据,为文化产业的土壤增加很多养分,但是这不是形成学科决定性的东西,它有个发酵的过程,还要坚持冷静在基层,不管是演艺、动漫、广播、基层的社区和基层的农村,应该冷静这样走下去。刚才我讲那个题目,我们今年寒假期间,整个这些调研工作,我们准备写不到三万字的一个报告,找了好多外语人才,准备用十种语言,把中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向世界十个国家发出去,我想这样连续发20年,到我75岁的时候这个事肯定有点结果,一个农村连续20年,乡村文化建设一点一点的变化会给世人一个交代,因为它是很典型的村子情况。

我给大家顺便发布两条广告,文化在城镇化建设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文化部重点课题,我们16号在友谊宾馆搞新书发布,希望大家提意见。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是土壤当中的土壤,应该对这部分高度重视。

 

提问:尊敬各位老师,今天非常巧合,我就是来自新疆伊犁州党支部书记,我叫柏令权,今天这个机会特别巧合。我首先说一下我的经历,我以前家里条件就比较穷,流浪很长时间,后来自学考上大学,边上大学边办美术班,都是雇一些好的本科院校的学生,教学生画上半年考上大学,这样培养出来很多很多的美术生。我的问题是,现在我们的新疆本土文化关系到我们新疆的社会稳定,我想这也是大师的社会责任,怎么引导我们农村的文化建设?我们当地的一些非常有民族特色的资源,怎么挖掘出来?怎么对新疆社会稳定做贡献?怎么样撕开中亚文化交流的口子?比如中亚经济丝绸之路,怎么文化先行?新疆也是文化的宝地,怎么开发,请大师们指导。

范周:两个问题都是中央国务院最关心的,我们三个解决不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非常复杂,确实关系到国家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方向,我倒觉得你是党支部书记,太好了,到时候你可以邀请我们柏定国老师去实地调查,他一般半年之后肯定把情况搞得差不多,我们再跟着他一起去,这样调查完了以后,明年十二届北大新年论坛当中回答你的问题。

李凤亮:您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意识和文化建设精神的一位党支部书记,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实少数民族地区更加复杂,我们现在谈的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有一条还是一个共性跟个性的关系,不能用大众化或者其它地方发展经验来取代,我觉得您刚才实际上您的提问回答了您的问题,怎么打开中亚之路,怎么坚持差异化发展的问题,这都是非常好的路径,当然我们不太了解情况,不敢乱说。

 

主持人王一川:因为时间关系,还有朋友举手,但是实在抱歉,一会留给后面两位主持人再来满足提问者的愿望。我想因为时间有限,刚才大家的问题,我想到两句话,一个是霍金斯,文创的开拓者,他认为文化创意的人才不是不能培养,只能激励,只能鼓励,城市大学校长张信钢教授说过,大学任务不是培养人才,而是为人才成长创造环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触及到人才培养的问题,我想最后三位专家,用最简短的话,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归纳总结一下你们的发言。

李凤亮:我就举一个例子,马化腾,我们老校长一句话恰好回答了王院长的问题。张院长说马化腾先生很有效地利用了在深圳大学的十年时光,我觉得他把教学和他自身的这种主动性关系说得非常透。而且马化腾这个例子说明今天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是非常开放的,所以我还是坚持在开放的基础之上慢慢摸索我们专业的规律。

柏定国:今天早上起来写了一句话,整个现代化国家世界在向着平等友善、崇尚真美的道德和宗教体制的方向转变,人们越来越向高尚生活回归,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在撒向世界天空。

范周:就说一句话,他俩都超了,我就说一句话,人才培养顶天立地,这个天就是前沿,就是大的方向,地就是行业的实际状况,就是要接地气。

主持人王一川:谢谢三位嘉宾,谢谢各位的参与,我们第一个沙龙现在结束。因为时间关系,转到第二个沙龙,首先有请三位专家回到原座,下面请出第二场沙龙的主持人,杨志弘教授。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刘璐 51553686-812  媒体咨询:许佳 media@icipku.org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51553688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