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李蕾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李蕾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各位来宾,我这个发言实际上是来自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李副校长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这个项目是有关文化科技融合的,所以我想从文化科技融合的角度来谈一谈产业转型和创意城乡的问题。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当前面临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城市化,实际上这是一个双重转型的问题。所谓的工业化转型基于的背景主要是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谈的非常多,中国模式到底是一个什么模式?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世界工厂模式,我们认为世界工厂模式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做世界代工厂模式,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基于大量的流动农民工进城,形成工业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发展起现代的流水线的大型工厂企业的这样一个体系,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所赚取的是一种低的附加值,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问题,所以传统的世界代工厂的工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是值得质疑的,这是一个方面,所以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跟世界代工厂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又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这种世界代工厂的工业模式无法将流动农民工就地城市化和城镇化,无法解决他们的城市化的问题,同时还造成了城乡凋敝,对于工业化发达的沿海城市又造成了大量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表现为生态、环境、污染、城市拆迁运动、千城一面、城中村和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消失。所以说中国的双重转型,就是工业化转型和城市化转型,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工业化转型需要能够帮助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城市化转型需要回应工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的角度到底能不能为我们国家的双重转型提供一些思路呢?首先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文化科技融合。我们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解,并不主张文化决定论,就是文化人所主张的文化决定论,也不主张科技人才所强调的科技决定论,文化决定论我们觉得他只是强调了文化作为道这一个方面,科技决定论,比方说科技救国,科学主义,或者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决定论,实际强调的是科技之气,就是道和气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认为文化科技融合也要看到科技有道、文化是气的另外一个方面。  

科技之道讲的是什么道呢?我们这里强调的就是科技的创业、创新和研发精神,我们觉得科技的创新精神应该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特别是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创新不足,给他们提供一种启示,来解决传统的文化为什么能够对现代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文化也是气,这个在我们很多的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的应用当中可以体会到,特别是创意产业的发展、生活美学的渗透,就是文化和艺术怎么跟日常生活的器物的使用联系在一起,这个我们可能理解的比较多一点。所以说我们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解实际上是讲文化和科技的道、气的相互关系。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是要解决科技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科技化。科技的文化化或许我们可以以苹果他的产品和他相关的服务为代表,文化的科技化刚才我们的吴院长也已经做了很多的介绍。这个地方特别强调一点,昨天有一个演讲也谈到,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到底是政府做还是市场做,政府做管的死,市场做是不是庸俗化,实际这个问题在美国二战之后他黄金崛起的实地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早已经谈到过市场对于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庸俗化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在数字科技时代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

黄金崛起时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早已经谈到过市场对于文化产品、文化艺术庸俗化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在数字科技时代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或者技术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数字科技可以释放全人类个人的一种创业和创新能力,以及他的公共性和分享性,这个跟数字技术诞生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那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的。

文化科技融合对于产业转型来说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思路呢?我们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对于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应该重点关注三大领域,除了我们这个会场所关心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之外,文化科技融合对于我们国家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也是意义重大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重点是在于推进原创和新科技的融合,我们国家传统的制造业,就是世界代工厂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基于贴牌生产,要从贴牌生产这样一种原始积累的过程走出来,要通过加强技术和设计的密集度来实现这个产品的文化内涵、品牌策略和版权保障,来实现他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转型的领域,我们认为是IT行业或者ICT产业。IT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他本身创新能力非常强,他为什么也要转型呢?我们认为IT企业的转型,可通过设计加值、艺术加值、文化加值实现文化科技转型,变成文化企业。

第三个领域,就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这里的转型升级目标是形成数字人文,这个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媒体产业转型为数字传媒、数字音乐、数字娱乐、数字出版、数字影像,同时还包括文化艺术场馆、展演行业等这种数字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文化旅游的这种数字化。

文化科技融合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或者城市化转型的这种启示在哪里?我们认为不同规模的这种城市,它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实现城市转型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像北京、上海等一些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我们认为它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实现它的全息融合。这个全息融合是讲渗透在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一些例子,比方说在城市里的文艺展演,包括我们城市生活,这个地方,比方说纽约有一些旧的电话亭,伦敦也有,很多这样旧的电话亭,通过技术改造,把它变成一个智能的手机,换句话说市民经过它的时候可以拨打一个号码,就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相关的信息,同样耳语计划也是一样的,通过这种APP的应用,可以了解到当地的故事。所以说现在我们中国的科技发展,比方说全部生活积聚在手机终端,但实际上如果从城市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领域的空间是相当大的。换句话说,城市空间、城市景物、建筑、道路、交通各个方面其实都可以进行数字文化科技的融合,而不仅是把人们局限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里,就是文化科技融合怎么样解所谓宅在家里或者黏在手机屏上,还要进行城市空间、城市生活,这个可能是西方国家跟中国在科技上的一个区别。

对于工业城市或者资源枯竭型城市它的转型怎么通过文化科技融合去探讨一个空间呢?西方国家同样提供了很多实例,从蕴含技术的工业废弃地、衰落的工业城市把它当成文化资产加以开发、保护和利用,形成工业遗产的新文化空间,诸如德国的鲁尔区,定国格朗斯格和利物普,它们全都是衰退的工业城市,但如今它们通过科技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新振兴形成欧洲文化之都。

对于那些偏远的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怎么运用文化科技融合来实现它的新型城镇化呢?我们认为重点应该立足于当地本土的文化特色资源进行科技提升和创意加值,形成特色城镇,像欧洲多数的特色乡村和小城镇,就很值得借鉴,另外,日本和台湾的在地改造,像昨天台湾几位专家的演讲其实就属于代表这方面的一些例子。中国的乡村建设运用和新农村建设走到今天也应该更加加强艺术文化和科技的介入与渗透。

最后,文化科技融合对于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和创意城乡,从政策层面来看也有很大的启示。文化科技融合本身这个概念的核心在哪里?就是把文化艺术跟科技两个不相关的领域进行跨界关联,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两者实现了这种关联的可能性,因此在政策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给予这种跨界关联的思维来重点促进两个领域的人才、资金、机构和知识的跨界交流,甚至建立跨越知识边际的国家智库,像英国的纳斯塔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国家基金会就是这样的尝试,总之来说,通过跨界思路实现长远的政策,才能构建一个涉及到双重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主体系统,最终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创意城乡的长远战略。

谢谢大家!

 

主持人周庆山:感谢李蕾蕾教授的演讲!李教授分析了当代城乡转型升级问题,从科技融合这个角度提出了产业转型和创意城乡它的目标领域、实施方法和政策设计。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刘璐 51553686-812  媒体咨询:许佳 media@icipku.org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51553688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