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1日讯(记者成琪)“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维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因素。那么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人才发展状况到底怎么样,能否支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行业薪酬是否具备足够竞争力?行业中精英人才会受哪些因素激励?文化企业的激励效果到底如何?在互联网+和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我国文化产业在人才和薪酬方面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前,《2015文化企业薪酬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大有“钱”途,在薪酬涨幅和平均收入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未扣除价格因素),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3.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76%。日前,微信公众号“中经文化产业”与东方意象文创机构共同发布了“2015年文化产业薪酬调研问卷”,收集了全国文化产业近2000份员工薪酬调研统计问卷。东方意象文创机构对文化产业企业员工基本结构、薪酬福利状况、受激励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全面盘点2014年-2015年行业最新的薪酬走势。 报告指出,2014年-2015年由于文化产业行业快速发展,企业和人员跨界进入为行业带来了新风;互联网大热,带动产业人才的年轻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创新创意人才供给之间矛盾凸显;寡头垄断加剧人才掠夺,IP愈受重视,优质内容和创意人才价值攀升;全球化推动联动布局,国际化人才需求增加;行业并购和融合加剧,激活更多创新创意。 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大有“钱”途,在薪酬涨幅和平均收入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体薪酬增长较快,平均薪酬增幅达到20.46%。各行业薪酬增幅不一,其中:出版发行与传媒业为22.06%;文化娱乐业为23.91%;创意设计业为15.46%;艺术与工艺品业为22.89%;教育培训与咨询业为17.4%;旅游与会展业为17.38%。 在区域差异上,其中以西北和东北地区涨幅最高,各地区薪酬差距在缩小,但仍以华北地区整体薪酬水平最高,其次为华南和华东地区。 而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民营性质文化企业快速发展,薪酬涨幅也最高,和国有企业、外资性质企业薪酬差距在缩小。 从平均薪酬水平来看,2014年-2015年,我国从业人员平均薪酬达到10.08万元,其中艺术与工艺品业最高,达到12.7万,创意设计业最低为6.54万。 在薪酬分布上,仍然是外资性质企业排在首位,其次为国有性质企业和民营性质企业。 在激励效果上,传统福利项目(包括法定福利、月度补贴和年度补贴和各类礼金)仍然被认为最具有激励效果,而无息住房贷款福利也得分很高,补充保险和年度体检激励效果相对较弱。 报告对现阶段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化企业从业人员长尾模型、互联网发展衍生出新职业等独特观点。对小微文化企业难以招到人才,或者说招聘人才成本高进行了分析,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股权期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报告最后建议,文化企业采取早做人才储备、建立人才梯队,关注外部合作和外包,关注内容研发和创意激发人才的培养,关注年轻员工,为员工“赋能”,关注合伙人计划,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张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