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峰:文化企业要坚持内容为王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要坚持不懈以“内容为王”作为强调的重点,从以下八个角度分析:第一是定位整体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合作要把“管理+治理+创造+众创”组成有机的系统;第二是思维反向化,推出融合了文化与科技的“好玩、好看、好用”的文化产品,采用聚焦生活的方式来获取变化着的需求;第三是生产众创化,把目光转移到优化分工结构自觉培育新IP之上;第四是内容平台化,加强内容和平台的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第五是品位中道化,在创造内容时“保证大众的立场,同时适当的增加内涵或者一种品味的提升。”;第六是表达国际化,采用国际化的内容标准进行生产,从而谋求中国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国际发声;第七是打通产业链实现收入多样化;最后是产业聚集化,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后,创造良好产业生态的最终结果。
陈 刚: 数字服务化与文化产业发展
陈 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首先,互联网带来的生产消费各环节的内在变化。新常态经济不仅优化、重构了现有产业模式,带来超级规模化、平台化的数字计划经济时代,同时构筑起数字生活空间,改变了人际传播的思维,服务的个性化特征也愈加凸显。基于此观察,陈刚预言了文化产业的数字时代,动态的“数字文艺复兴时代”即将来临。这将极大拉动全球文化产业进步和用户的个性化诉求;市场上,文化企业主导与文化个体流变并存,在保证生产优质内容之余,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变得更为重要;技术革新与用户习惯的改变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今后文化产业的营销传播模式。
花 建: 迈向文化创新大国—中国精神与文化产业
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观察,提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企业和企业家主题。这些具有良好方向感、执行力、创新精神和很强自我克制能力等优秀素质的企业家个体,能够在中国社会拓展全新的创新空间。利用四种战略手段:预测前瞻勇敢赌博、打通全球化市场枢纽、智慧的超越、形成知识的生态绿洲,从而帮助提升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迈向创新大国的最终目标。
尹 鸿:互联网+重塑文化内容产业
尹 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针对互联网新时代下的产业现象,从内容层面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针对“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的分析。旧思维转变,新现象环生,创作的内容通过网状化再生产、文本众筹、IP情感价值的开发等途径,利用多窗口市场找到可激发的沸点,采取满足受众需求的口碑营销手段,就有可能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全新IP品牌。第二个是指出机构作为内容控制方,要牢牢把握优质、传统内容,寻求转型契机。最后尹鸿提出,互联网实现了垂直整合,更有效的贯通用户需求,但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仍旧要坚持中国精神特色,和基本价值观毫不动摇。
李永求:2015中国电影在韩国
李永求 韩国全球文化产业学会会长,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
撷取两国文化交流现状的一个剖面,以电影作为切口看待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强调韩国电影市场重要性、梳理了中国电影在韩国的传播历史之后,肯定了当前网络时代下,中国电影在韩国由于传播途径变多等因素影响,受众量逐年增长的美好趋势。同时也指出,电影引进时受到发行公司规模、观众口味、上映档期安排等条件限制,也是在网络视频资源同样欠缺的境况下,中国电影打进韩国市场,乃至中国文化提升在韩国的影响力,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
刘 正:道内器外,传统造物与设计创新
刘 正 中国美术学院副书记
以“物”的角度,窥看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器物及其中国传统精神的存留。刘正比对了日本早先经历的传统手工民艺运动危机,指出中国当前传统器物创造也开始面临困囿。然而目前,日本通过学者努力挽救,已成为21世纪传统手工造物的引领者,那么中国以儒家文化为特色的传统器物观和生活观,如何借用传统造物的表达,来完成本国精神的重塑,刘正指出要重视器物之美以及背后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
傅 谨:在戏曲传承发展种弘扬中国精神
傅 谨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戏曲内容创作时不应当提倡创新。“每一个成熟的民族它的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完整的结合体,用另一个形式表现就不是这个民族的东西。”傅谨分析了中国传统戏曲遭受的两次冲击,进而挑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切不能盲目,而需要建设性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永远传递下去,在世界各地得到更好传播应用。
林 一:中国文化艺术“走向国门”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林 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国家对外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实力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走出去”状态也随之发生微调。当前中国的文化艺术界走出国门面临着复杂的市场情况,需要精准化的细分市场分析、国际受众研究,以便提升中国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借助对近年来中国文化传播的数据分析,更加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林一指出应该通过研究相关市场行为、艺术创造、文化消费主体等,围绕文化精粹培养潜在的消费受众,分层次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消费,同时强化中国精神的弘扬。
丁 方:浅析中国精神在国际重大商业活动中的作用
丁 方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
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中国精神,长久以来深深熔铸在文化发展之中。但在近期国际重大商业开发活动进站过程中,意识形态、历史包袱、冷战思维、中国企业人文精神缺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文化发展遗留问题,却成为了中国精神进一步壮大的阻碍。借助对艾娜克铜矿项目的分析,丁方认为推动中国精神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应当站在历史高度整合东方文化资源,以设立文保评估、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兴建遗址博物馆等方式,乘借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抱团各研究机构、企业公司,共同助力中国文化挺进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