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
[组图]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

      1月5日下午,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子论坛“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四+六号厅举行。此次主题论坛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主题演讲、签约仪式、对话沙龙。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如何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此次主题论坛主要讨论的问题。本场主题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共同担任议程主席。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农村政策处处长杨凌志,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兴盛之路》为题,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围绕实施乡村振兴、走好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谈论振兴乡村、推动乡村文化的原因以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让乡村文化“文而化之”,让农民全面发展,让优秀乡村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和保障,早日实现农村的强、美、富。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开忠演讲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从新空间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乡村振兴要走地方品质驱动之路;第二要乡村振兴要走都市圈化之路;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在乡村公共治理中嵌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宋建明发表了《色彩与城乡景观风貌特色塑造》,通过案例展示,总结成功经验,强调要挖掘每个地域的特征、凸显排他性,做到理性、感性、灵性三者的平衡,根据当下的使用诉求运用设计手段将地域调整成符合人们生活的空间,重焕生机。随后:用色彩塑造鼓浪屿,用油菜花的艺术种植改变浙江一个农村的困境,用绘画更新舟山一个败落的渔村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与伦理重建》为题,提出伦理和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第一部分“乡村振兴中乡土文化重构”中,提出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后果,总结了中国乡土美学包含了伦理之美、风俗之美、艺术之美、语言之美;在第二部分“乡村振兴与中国农业文化再发现”中,提出了“天人合一”“中和”的美学思想;在第三部分“伦理道德的重建与新型乡村的治理”中,讲述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文化与伦理的产业价值:新型乡村工业化”中,介绍了文化讲堂发展的瑞安模式等成功案例。


      北京市政府特聘专家、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朱冰发表了《文化和设计赋能的城镇和乡村》,首先提出了三个趋势:第一,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创新和人才的双驱动更加重要;第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后半段,需要我们以新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它;第三,人的变化,包括消费者要求体验化、个性化的消费,以及伦理变化,开始反思原生家庭,进而提出人性的回归。接着朱冰博士分享了三个成功案例,展示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如何让社区恢复活力以及多元社区的构建。


      在接下来的签约环节,网易集团副总裁、网易严选CEO柳晓刚先生和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昀教授两家联合提出并发起了以生活美学作为切入点,以项目为抓手,以平台为支撑,共同研究中国人未来得生活美学方式。


      在最后的对话环节中,对话一由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担任嘉宾主持,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委农工委副书记马谦杰,浙江省旅游集团投资发展部总经理徐建林,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昀,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等对话嘉宾,围绕乡村振兴的实践和思考展开了探讨。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乡村振兴从策划到设计,从投资到运营的整个实践阶段的各类经验,提出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策划引领、IP导入、运营管理。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乡情、乡土、乡计,在乡村运营当中,重视“陪伴”概念。

  

     对话二由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玲担任嘉宾主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季铁,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等参与了对话。嘉宾们指出,乡村振兴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利益的平衡,需要将地区的保护、农民利益与产业兴旺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有影响力点品牌。同时,文化是塑造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一个突破点,激活土壤中内生系统,构建新的乡村振兴战略网络,才是可持续的有效方法。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