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对话2020: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与展望
智库对话2020:文化产业年度回顾与展望

 1月5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作为支持单位,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紫金文创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的“智库对话2020:年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期间举办。与会专家回顾一年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解析在国家机构改革、文化政策及文化税收空前发力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等大背景下的行业动态,展望新一年业界发展趋势,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贡献真知灼见,同时也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本次智库对话特邀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台南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主流媒体和高校专家表作为观察员出席,展开深度探讨。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教授担任智库对话的议程主席并做了主题演讲。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文化产业受到数字经济的全球化的影响,出现了四种新的趋势,我把它简单的概括为四点:全球化,网络结点,平台导控和跨界融通。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就有了新的思考和新的一种路径的一种考量,即先行先试与价值链重塑。我认为在2020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进一步树立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加快文化资源的双向流通,加快中国文化贸易向结构优化和高档化进军的步伐,将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在实践上有具体意义的重要课题

祁述裕 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情况是文化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在进一步调整,文化福利较快增长。然而目前全国文化企业也面临诸多问题,理论界怎么去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来做出一个符合实际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归结一点还是要推动产业的发展,我希望我们未来,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能够更多的为我们的政府提供准确数据和观点,共同为我们中国化产业发展出力。

尹鸿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大家都说去年是影视的寒冬期,从数据上来看却没有那么明显,所以我把它叫做大寒还暖,有惊无险,有喜有忧的一年。如何来保证影视业的继续健康发展,首先管理要制度化,保证审查的合程序,保证程序的权威性;第二就是舆情的可控性;第三就是产业的规范化;最后一个就是市场的透明化,这是我们未来在政策上想要努力解决的四个问题,也是今年大家需要做的工作。

于国华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人创造内容,然后由人来消费。当大量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当我们开始沉浸在的消费环境里,人的改变势必会影响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改变。在我所看到的艺术教育里,越来越偏重在手中之竹的指导,而越来越缺乏胸中之竹的内化。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我们在教导内容创造或是经营管理内容的学生时,应当怎么样启发他们重新思考,成为当今需要重视的问题。

李炎 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我认为中国旅游演艺产业发展主要面临几个问题,第一是旅游演艺的发展区域的分布极不均衡;第二是受到季节、场地选址之间的限制,整个旅游业发展,尤其实景性的旅游演出逐渐在减弱和减少;第三,旅游演艺项目盲目追求投入,造成市场的头重脚轻;第四是大型旅游演艺注重形式,缺乏艺术和审美的追求。但同时旅游演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和走向,一个是晚间剧目的出现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二是新生代的消费群体和新技术来带动旅游演艺的一个方式,三是我们发现政策开始在引导和鼓励来中小型的演艺项目来进行发展,四是文旅融合,打破了旅游和演艺之间的界限。在整体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觉得未来的旅游演艺,将会逐渐形成一个立体型的多元发展的格局。

周正兵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教授

我觉得文化产业学科面临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史的概念,没有基础的支撑,于是我认为讲讲学术史的问题至关重要。“正像修建城墙那样,通常不是把它作一个容器,用来容纳以后可能建造的大厦,而是用它把已经盖好的全部建筑物围起来”。我试图把文化经济学的学术史把它勾勒出来,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想下一个十五年年该怎么干,还有什么方向可以去走。

宗祖盼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助理教授

对2019年文化产业的回顾首先表现四个方面:一是各个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二是文旅融合成为撬动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文化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四是文化产业规范管理与放宽搞活同步发力。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也面临着问题:文化产业能不能成为一级学科?什么是文化产业从业人才,什么是文化产业理论人才?学科建设前提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新的一年业界发展做出展望。我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政策驱动力度或许进一步加大,从个人消费来看,消费的分众化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地明显加强。

管宁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论坛》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我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建立新的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者评价体系? 我们处在一个爬坡甚至积蓄力量的过程,这个阶段要注重积累,怎么积累?我觉得这种探索性创新要让它走更少的弯路需要两个“回到”:一个是回到原点,回到,衣、食、住、行、游、玩的人类精神文化物质的需求;另一个是回到本土,承接我们的文化传统,并连接现代全球空间,在这个对接点上去创造我们中国真正的精神文化。

王俊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第六事业部策划总监

整个图书产业这两年受到诸多因素如政治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加大了教材的管理力度,也加大了对书号的管理,政策的出台引起了整个产业重新洗牌。
个人对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建议:一是从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建议考虑大多数二三类本科院校实际的情况;二是关于课程建设方面,呼吁更加致力于金课的开发和建设;三是期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周丽锦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副主任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是2015年开始成立的,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博雅教材的品牌,开展博雅教材进校园的活动设立教学服务中心,大大提高了教材使用率;在宣传方面,线上的微信公众平台和线下的北大书店都成为北大出版社的优势渠道;我们每年会开展多场师资培训,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我对2020年有着自己的期待:整体来说,第一,希望2020年《文化产业促进法》顺利实施;第二,2020年文化产业按照预测不会成为支柱产业,但总体还是希望能够突破万元美金,提振文化消费;第三,文化产业面临硬增长和软增长的平衡,需要新的文化创意对经济贡献的统计口径,并要用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看待文化产业作用。回到专委会,我希望一是推动学科的科学建设,二是专硕教育的推进;三是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核心教材、核心课程、师资培养和学术期刊的建设。

 会后,所有嘉宾都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院合影留念。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