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主任、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谢大家,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我是一个初学者,所以我这个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幕后的团队共同研究的成果。那么这个子课题我们遵循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内容创新,还有一个是对策研究,那么在内容研究里面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对文化产业这样的产业性质做了分析,最后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在创新做了一个对策性的研究。

这是我的三个关键词,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这样的一个定位,就是什么是文化产业,这个问题我想对于绝大多数在做文化产业,在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这样一些同事或者同行,很多人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觉得文化产业在今天之所以重要,跟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有关系的,所以我讲这6点。我们可以看到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的批判,文化产业这个词在理论界刚开始是一个贬义词,主要是基于这样几点,他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那么他与两个方面是有问题的,第一批量生产造成的低级趣味的思想控制,有一个趣味原理,喜欢的人越多,趣味越低,第二是标准化生产的产品会让消费者被标准化,技术是一种控制方式,所以总而言之,这个文化产业的产品是资本家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廉价商品,这是它的批判。

但是呢,我觉得这个批判现在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随着全球化或者全球近来的一体化进城,社会基本矛盾正在发生变化,由马克思所处的工业时代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就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转变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缺失,证明了消费不能带动生产,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产能过剩,说明生产不能再支配。第一个证明了通过刺激消费拉动了凯恩斯经济学他失效了,后者宣告通过促进生产拉动经济的萨伊定律破产。就是服务如何在消费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关系。我们通过研究设想了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可以利用政治经济的手段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关键是通过产业转型从根本上消解这一矛盾,能否找到一个新的产业,它一方面不会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不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新兴的文化产业就是这样一个产业领域,它一方面以满足愿望的形式,弥合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区隔。所以工人在流水线上生产消费,这样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区别就没有那么紧张了,另一方面以意义生产的形式,消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区分,马克思经济学里面在生产和消费,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让劳动力保持劳动习惯,避免高福利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产能过剩。那么我们对于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变化,有不少思想家做出了精要的概括。

我们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里面,人的需要有5个层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他发现的规律是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高级需要就不会出现,低级需要一旦满足,就会自动消失。所以马斯洛考核了整个美国人民的需要,美国人民的需要不是从第一级开始的,美国人的需要是从第二级开始的,所以从第三级开始,但是到了晚年马斯洛提出了6个需要,自我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与之前的不同,他是永无止境的,这个对于科学技术的一种比较,当电脑的速度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你在增加一点,就是进入一个平台期,因此也就不存在有新的需要会接着发生,如果前5种需要都是有限需要,那么第六种需要就是无限需要,无限需要已经超出的需要的范围,而进入了愿望的领域。用席勒的术语来说,无限需要或者愿望是游戏冲动,需要是一种冲动,有必须满足它的压力,需要的压力会成为人不自由的原因,无论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冲动,都会人造成压力。这个无限需要,满足无限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满足呢,不是通过物质,物质是有限的,它是通过意义来满足。我们生理需要的对象是明确的,比如说食物,水,空气等等,需要的层级越高,对象就越不明确,而且对象的精神性就会增强,物质性就会减弱,愿望的世界,将不再是物质世界,而是意义世界。

那么承载意义的不是物质,而是符号,所以这个符号在这里只是狭义的语言,而是由全部符号表达组成,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等等,其实到了愿望需要里面,我们这个世界发生了变化。所以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让今天的社会日益虚拟化,社会现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柔软和虚幻,这种由硬件向软件的转变,被哲学家们概括为由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向艺术为主导的审美化的转变。那么经过我们的理论分析发现,文化产业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产业,它满足的不是人的有限需要,而是人的无限愿望,它采取基本生产方式不是物质生产方式,而是符号生产方式。与之相应,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不是物质形式,而是精神内容,我们权且将文化产品称之为意义产品,它的主要内容是意义和信息之类的软件,而不是资源和设备之类硬件。鉴于人的愿望是无限的,文化产业的生产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有了无限空间来储存承载意义的符号。那么对于文化产业这样的一种概念,我们在讲内容创新的时候,用一个什么样的创新概念呢,这是我们做的分析,把创新与敏感天才实验等创造有关的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创造概念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推崇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文化产业创新是团队的,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新中被弱化,文化产业内容创新必须扎根在文化语境之中才能成立,换句话说,文化产业内容创新,是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依靠天才无中生有式的创造。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课题运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充分调研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内容发展做出分析。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样的转化,我们有一个案例就是我做的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用了五行五味做了一个展览,还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对当代艺术的经典化,我们做的案例主要是两个,也就是现在我们中国当代艺术家体现了旺盛的创造力,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并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大师。第一高雅文化的大众化我们选的是青春版的《牡丹亭》,也就是说我们课题做了三个方面的案例,那么希望能够总结新型规律,看看能不能有所启发,这就是我要汇报的内容,谢谢。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