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晓涛:江教授刚才讲了文化产业跨学科教育体系发展问题,下面我们请伦敦都市商学院的客座教授杨阳发言。
杨 阳: 我自己在英国和中国从事很多文化产业运作工作,从这个角度讲几点自己的看法。过在英国和中国,在文化产业领域里面,具体来说是娱乐、传媒领域从业了很多年,同时也接触到一些在英国两所大学的一些研究和教学的工作,给我最深的感触,现在中国兴起了文化产业或者是创意产业经营和发展,以及相关的教学,反复在提文化产业教育管理,管理的教育。
我想关键是对于教学这个领域来说,管理管的是什么?这个概念还不够清楚。结合产业需求来说,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管理人才?这样的管理人才,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觉得可能在很多的,我很冒昧地说,在目前从事这个教育领域的一些从教人员,甚至机构,都还不太清楚。我觉得要把文化产业教育的质量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在于教育团队和产业团队要必须做深层次的沟通,要去体会和了解产业界现在真真正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我从业几年当中,作为一个管理者,深刻的感触到,我们经常招聘到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实际上他们到了产业里面来以后,满腹经纶,但是却没有办法真正在产业当中生存,或者说很难适应产业环境。
特别是属于管理型的人才,在毕业了以后,拿到学位以后,他们有很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但是这些知识和理论,相对来说太过表面,太过宽泛,没有细化,没有具体化。我觉得刚才范教授提的对教学领域的细分,这个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一个理论。其实在这个很广阔的文化产业理论下面,它包含了太多太多的细分领域。在英国比较相对行业机制和教育机制比较完善的国家里面,它的细分做的非常好,它可以细到在文化产业领域下面,比如说音乐管理,比如说影视制作管理、影视发行管理、院线,当然院线是发行管理的一部分,包括制作管理,各个细分领域,都可以设立专门的学科,是有本科、硕士,甚至有博士,一个完整体系的一个教育结构。
在这样的体制下面培育出来的人才,我相信他才能更专,而且这样教育体制的设立,是通过长期与产业需求了解来制定的,这样的人才出去以后,的的确确能够发挥到他们的作用,而且这个供求能够完全吻合。我现在也在从事一些工作,我前段时间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跟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的,我们跟都市大学三十多个音乐传媒系学生过来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一个星期,除了路程费是学生自己掏腰包,其他的费用是由学校来出。这样的事情,可能在中国不可能发生,但是在英国就可能发生,虽然音乐传媒领域在中国是相对落后的市场,但是他们看到在这个相对落后市场涌现出来,创造出来的一些新兴商业模式,他们觉得这些新兴商业模式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所以商业院的院长亲批这个项目,愿意学院陶这个钱。
这个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但是它表现出来英国教育体制和院校他们的一种态度,他们很重视产业需求、实际实践能力,包括对新商业模式、新创意的重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界去吸取和借鉴的地方。时间有限,我简单总结,我的体会就是,学必须和产结合在一起,文化产业的教育要提高,必须去深入了解产业的需求。我可能作为大半个产业人,我在这里非常期待更多教育界的专家能够把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产业需求了解的更扎实一些,更深入一些,把学科建设更细化一些,更专业一些,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实用的人才。谢谢大家。
皇甫晓涛:刚才杨先生强调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教育与团队和产业机制的组合,产学研的组合,就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创新的组合,文化产业的学科出口是创新。对范教授的观点也做了一些回应。下面请欧阳有旺先生发言。
欧阳有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原来是经济管理方面的,02年以来也是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文化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我谈一下个人的感想。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个问题真正做好,或者说做的扎实,首先一个前提必须搞清楚四个界限,或者是四个区别。一个就是文化产品与文化作品的区别,这个范教授讲的很有道理。因为文化产品跟文化作品不一样,文化产业它的成果,或者说它面向的市场的是产品,而不是作品,作品讲究艺术水准。那么文化产品必须面向市场。由于文化产品它既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当然它必须要符合政府监管的目标,可能要承担一些政策风险,在符合目标基础上,如何来考虑市场的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这是第一个区别,界限必须要搞清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