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嘉宾对话一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9

议程主席:皇甫晓涛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非常感谢剑桥Mark Carberry给我们介绍了欧洲创意产业和他们的情况。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么细,有创业产业、城市、经济、人才课程和机构情况,下面剩下的时间是嘉宾对话。我把今天与会嘉宾给诸位介绍一下,黄永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叶舒宪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主任,也是四川大学的博导。范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部门主任,也是博导。下面是Mark Carberry,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穆勒中心项目经理。江奔东,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的院长。杨阳,伦敦都市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欧阳有旺,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也是文艺学的博导。叶臻,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穆勒中心中国创意产业中心项目主任。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贾海宁,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卫民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王育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唐金楠,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育培训部主任。


江奔东:怎么样看当前文化学科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问题。我讲讲个人的观点。在我国内地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战略性指向的新兴产业,与此相适应,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教育兴起的一个,也是与产业发展相对应的。当前大概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新的专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搞了第九年了,在南方,也不能说南方,就是当年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上海交大发起了学科建设的一个研讨会,也开了第八年,前不久刚刚在山大开了。南北呼应,这两个活动,都反映了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问题,当然北大的活动,我个人认为层次更高,导向、指向性更强。那个会开的比较多,对比较具体教学的一些研讨课程的设置,都挺有用处。我两个会都参加了。

近百所高校都在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怎么看这个东西。如果把有文化产品制作、管理、经营人才的培养,与直接相关的高校文化产业传统的学科加在一起的话,大概有数百所高校在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传媒学、出版、艺术,全国艺术高校有几十所,他们培养的人才不正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吗?演艺人才、艺术人才,这是文化产业的主力之一。过去传媒都放在新闻系文学院下,它也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现在这种新形式,叫文化产业学科,这些高校有近百所,从博士教育、到硕士教育,到本科教育,到高职教育也有,高职学院就有好几所了,都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我们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我们已经客观存在了一个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网络。

这个体系当中,培养目标是多元的。应该看到这个培养体系当中培养目标是多元的,从文化产业全产业运行的宏观管理,到行业运行管理,到文化产业企业经营管理,从文化产业产品设计、制作、营销管理,从内容创意到管理经营创意,各个层面的人才培养,好像现在都在进行。那你怎么看待我们做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这个是需要研究的事情。因为这个教育体系当中,有的是冠名文化产业的,有的是不冠名的,但是实际上它也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比如说艺术学院,吴院长,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今年退休了,退休了以后,我原来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副院长,还兼了山东大学的博导,退休以后下岗再就业,被济南大学弄过去干文化产业学院的院长。

我就想这个事情,怎么看这个事?过去没有叫文化产业的时候,中文系培养的记者,它是不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艺术学院培养的演员、歌唱家、舞蹈家,是不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人才?你这么想的话,对文化产业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比较庞大的,高校是不少的,有数百所高校在搞文化产业培养,但是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名字,已经近百所了,这是近几年上的。

对于这块,咱们国家,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当下是战国时代,各显神通,因为它由于原来的专业基础不同,正处在争奇斗艳,各具特色,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处于逐步趋向共识,从学理上趋向更加科学的阶段。我非常赞同上午成思危委员长讲的观点,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主要是培养懂文化产业产品的经营人才,还有创意人才。因为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的是这个东西,我们并不缺制作人才,当然动漫也是新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经营文化产业人才,这是我们缺的,还有内容创意。我个人这几年写的两本书,一本是《文化产业经济学》,一本是《文化产业创意学》,里面讲的不光是产品内容创意的问题,我们经营环节也存在创意的问题,我们更多缺的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谢谢。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