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文化产业如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作者:崔吕萍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6/12/13

在经济转型期内推动城市发展,城市执行官们不应该再去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和比较优势,而要在绝对优势方面下功夫。

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城一隅的精准定位、特色发展。而要激发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使之获得更高含金量的经济增长,城市“执行官”即市长应当怎么做?

有一种片面的思路是,仿照其他城市经验,划定若干个产业园,再为之贴上“金融街”、“文化产业园”、“总部基地”等标签。但在实际运营中,部分城市并没有因此改变产业空心化的困局,还有一些城市盲目复制别人的样子,造成“千城一面”。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发展进入更高水平,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应推动文化产业与城市运营的结合,那么,如何让城市发展符合自身文化DNA?让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做加法?就此话题,在前不久召开的2016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成都峰会的会里会外,多位业界人士发表了看法。

文化DNA

成就城市“整体气质”

以文化产业推动城市发展,需要一座城市具备怎样的文化基因?以这次会议所在的城市成都为例,很多人提起这个城市时,只看到她是千年古城、“天下诗人皆入蜀”,而这些城市基因,对其发展文创产业带来哪些益处?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张国有表示,一座城市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主要看这座城市是否拥有创意积淀。“以成都为例,这里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近几十年来,其在城市建筑风格中彰显文化创意,在传媒、文博、音乐、演艺、文旅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成绩。另外,成都的文化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仅在2015年,成都就接待国内游客1.89亿人次,创造了国内旅游收入1986亿元,接待入境旅客人数230万人次,创造旅游外汇收入8.7亿美元。

谈到城市的文化基因,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里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古迹文物,包括工业发展中的工业遗产和商贸历史街区,和居民古宅;二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记忆和口述史;三是城市资源的地理环境,过去我们只认为这就是生存环境,现在发现她其实也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

有了文化基因,又该如何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

对此,向勇表示,城市的变迁经历了四个步骤,前三类城市,分别是基于物流交通要素的商贸城市、基于加工业发展的工业城市以及基于信息技术和物流发展的商务城市,第四个步骤就是文化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级别,同样,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而言,也至关重要。

他同时表示,当前,在经济转型期内推动城市发展,城市执行官们不应该再去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和比较优势,而要在绝对优势方面下功夫。“如果潜心挖掘城市符号,我们是可以凭借绝对竞争优势使城市发展成功转型的,而且这种转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更为高级状态的转型——它不只依靠物质要素的开掘,而以文化作为载体,通过创意集聚、知识产权保护、聚拢信息数据财富等非物质资源。在这方面,城市执行官们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但这种重视,其落脚点并不是简单地规划物理园区,而是让文化生态重新鲜活起来,过去偏重打造商业链条,现在应注重完善文化生态,这里就包括依托社区文化治理、街区文化成就城市的“整体气质”。

文化生态给城市发展加分

有一个阶段,各地都热衷于建设产业园区,但很多园区最终变成既不支撑税收,同时也很难解决就业的“空中楼阁”,业界人士认为,这其实是给城市发展做了减法。

“以文化创意创业园区为例,这种模式在2002年到2012年之间还算是主流趋势,但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很多园区没有形成产业生态的聚集,要么是园区里的企业相关性不大,要么是企业之间同质化程度过高,聚在一起反而容易恶性竞争。”向勇这样表示。

那么,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加法,又该如何做?对此向勇表示,要实现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的助力,不能单靠物理聚集,而要打造文化生态,其中既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也需要更多艺术创作者将这些遗产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再展示,使之鲜活化,再让其回归当下生活,同时通过互动传媒的展示传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再借助与更多产业合作,从点状式的园区,过渡到完整的城市文化生态。

人们常说,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迈向高端的重要标志。当前,不少地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释放“双创”能量,通过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表现形式,为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

对此向勇表示,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文化创新这种“软创新”对城市新经济的助力作用更不容忽视。

“文化产业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新的抓手,以就业问题为例,在一些大型社交平台上,有时会聚集几百万文化产品的制造者,这些人都是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他们靠写小说、晒图晒游记等方式分享他们的文化生活。未来,对于这些人,社交平台是否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保障,以促进他们更好地生产文化产品,同时也促进分享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执行官而言,可以更多地引进这些社交平台到城市落户,同时,要有别于过去单纯物理引进平台或者打造双创园区的做法,而是借助这些平台,实现城市文化产业线上线下联动。”向勇表示。

选择适合文化产业的投资模式

以往,提及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就不得不提政府对这一产业的专项基金扶持。而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魏鹏举看来,当前对于文化领域的支持,总体思路要由专项基金补贴转为投资,而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其中的一个倾向就是大力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而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PPP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截至今年9月底,在财政部全国PPP综合性平台上发布的PPP项目中,仅涉及文化产业的项目就有300多项,旅游项目将近600多项,两者合计资金达到8000多亿元。

同时,知识产权(IP)投资也正在成为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途径。在魏鹏举看来,地方打造文化资源的“大IP”概念,有利于其打造区域文化名片,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而从商业银行为文化产业融资的角度看,魏鹏举认为,金融机构的底线是安全,而对于真正的文化创意企业而言,它的发展路径是不确定的,也有较多潜在风险,因此期待传统商业银行能够在国家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战略之下,积极探索服务模式,“现在不少银行已经设立了文化金融事业部,专门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推动无形资产抵押。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创意企业应主动与银行接触,在适应其风险控制逻辑的基础上,和银行一起探索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另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于理性的背景下,一些文化创意企业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互联网众筹平台之上,对此魏鹏举表示,从气质上看,互联网金融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有着较高的匹配度:“如果说银行业适应的是工业制造业,那么互联网金融更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以分散的资金服务分散的需求,这其实就是互联网的本质。”

人民政协报 2016-12-13期06版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