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工业设计与产业整合

主题论坛一嘉宾合影

9月19日下午举行的2015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成都峰会主题论坛一,以“工业设计与产业整合”为主题。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明为导向的今时今日,工业设计将更多地承担提升产业创造力、实现和传递文化价值的新使命。工业设计的价值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流程中,不仅是外观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打破壁垒,将人、资源、技术原理、知识和文化等要素进行整合,重组产业链,实现并传递产品中的文化价值,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工业设计技术视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保证。

虽然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势头正盛,但仍仅作为一种新型行业形态存在,游离于产业经济运行的完整系统之外,也缺乏成熟高效的配套产业链支撑,因此,工业设计如何与产业整合对接,将成为我国走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新考验。

本论坛邀请台湾师范大学设计学系教授,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获得者王千睿担纲议程主席,邀集工业设计或创意设计领域的专家,以国际战略眼光聚焦工业设计与产业体系的资源整合与机制性融合,赋予工业设计以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灵魂与本质,向世界发出“中国设计力量”的最强音。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加意新品CEO、百度公司原首席设计师郭宇,台湾亚太财智文创机构工业设计中心负责人、台湾前端开创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吴介希分别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演讲。多维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张晓莹,成都洛可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蔚江,成都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黄胥静参与了沙龙对话。

加意新品CEO、原百度公司首席设计师郭宇

郭宇先生在题为《共享经济时代的创意设计》的主题演讲中,通过剖析业内最新案例,指出通过实现共享设计时代的“四个核心点”就可以创立一种共享经济时代体系。第一,聚集效应。每一个设计师都有它的个性,它的个性化服务,它的体系,许多设计师聚集起来就可以解决你的一些设计问题;第二是社会认同,鼓励原创,鼓励创意的氛围,每个人都来寻找创意,寻找原创的新的社会方式;第三我们要相信闲置设计产能是巨大的。如果有什么方法实现将闲置设计师与社会需求对接,那么这种对接的价值是很大的,包括全球设计师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做设计服务;第四是创建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让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可以更顺畅的交流。

台湾亚太财智文创机构工业设计中心负责人、台湾前端开创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吴介希

吴介希先生的演讲题目为《由兰博基尼手机开发谈设计之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吴介希分享了与兰博基尼公司多年共同合作开发产品的一系列案例和相关经验。他指出,设计不是全部,但是设计是消费者认知企业的唯一管道。视觉必须被设计师创造出来。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设计非常具有目的性,是一种视觉创造行为,它不是全然要表现我自己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市场对话和沟通,这是最重要的。

台湾师范大学设计学系教授、议程主席王千睿

王千睿教授做了题为《通过设计打造无形竞争力》的主题演讲。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业经验所获取的观察,指出设计领域未来竞争方式将发生变革。未来将变成价值创造的思维,以前是成本导向未来,现在是价值导向,我们开始变成从实体竞争力朝向无形的竞争力转变。当所有产品琳琅满目,类似产品冲击市场,要凸显我们的商品,就必须通过设计反映出目标受众整个生活形态和趋势需求。通过设计的感性和理性,让我们的商品能够跟消费者之间达到情感共鸣,这样的共鸣才具有打动人心的设计力。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

向勇教授用《创新设计与创意思维》主题演讲作结。向勇谈到,我们现在是一个创新设计或者叫做设计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如何来推动产品上新的提升?最重要就是转变思维方式。设计创新思维就是八个字,就是“转物为新、划形于物”。我们怎么把功能价值和艺术价值结合,对于艺术品来说,我们怎么能够把它变成有功能价值的艺术品,对于应用品来说我们怎么变成有收藏价值的生活品。我们要做双提升,一个是功能价值提升,一个是艺术家提升。

沙龙对话环节,嘉宾正在研讨

在沙龙对话环节,向勇教授与多维设计事务所总经理张晓莹、成都洛可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蔚江、成都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黄胥静共同探讨了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成都设计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张晓莹讲述了参考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为酒店做设计的案例,他们结合500多位达人设计师、5位专业设计师、1位总设计师的想法,为酒店设计的方案取得很大成功,这就是工业设计向互联网思维的学习。黄胥静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思维方式、经营模式的创新,都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都洛可可设计公司总经理蔚江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群体是一群越来越年轻的人,他们的沟通方式、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对从来不曾与互联网发生关系的企业提供了机会,但这要求企业的领导者要在思维上发生变化,要跟得上步伐。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