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主持:郑铁男 云图数媒数字出版研究院院长
郑铁男:我很高兴我能够参加北大组织新媒体产业论坛,作为一个数字出版人,在新年伊始我们聚集在北大,我自己也感觉到荣幸,我们数字出版以前的论坛更多在我们传统业内进行的,而这次2013年我们度过去年的世界末日,新一年新气象我们把数字出版从圈子内延展到大学里面来,今天数字出版论坛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们有很多北大博士生、硕士生他们专门研究出版专业的,不仅仅是出版届的一件盛事、更是我们学术界、出版界、政府届一件盛事,我非常荣幸做这个主持人。
下面对话环节我们有请重量级嘉宾:王亚非先生,陈亦凡先生,黄昱凯先生,最后范军院长
郑铁男:我给大家回顾,2012年数字出版的盘点,从昨天出版业会议上面我们得到一个消息2012年新闻总收入1.6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3.6%,这个数字是官方的数字。但是我们数字出版产业目前数字还没有发布,我可以跟大家回顾一下2012年大众出版类里面中国移动收入翻番,中国联通技术平台和运营支撑平台开始升级,由原来支撑模式开始走向淘宝的模式,现在也有一些专营店入住长沙基地,一会儿陈总也会讲到。同时中国电信阅读基地进行分离进行独立运作,我们看到这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动我们这个行业迅猛的发展,多看也被小米公司全资收购,打造全生态系统的系统。掌阅一直在做SP业务,由原来MK平台开始移动互联网的平台转换,现在成为移动平台里面下载量最大的客户端,现在已经内置到三星、诺基亚、摩托罗马手机里面。京东和亚马逊的电子书已经上线了,当当网是2011年12月12号对外宣布上市,2012年12月13号亚马逊上市的,他们两个公司隔了一年差了一天上市,中间京东商城也上线电子书的平台,各个省运营模式里面需要我们地方出版集团可以借鉴的是江西出版集团率先跟中国移动江西分公司运营本省图书阅读包每一个月收入将近百万,这个可以延续到其他的出版里面,我自己提出来可以借鉴地方出版集团运营的模式。同时有更多有资本,更多风险投资、包括更多平台进入我们数字阅读里面。鲜果网也是在阅读平台里面很大的平台,它以前是做新闻咨询的平台,现在也组成电子书的平台。这个是为什么呢?我自己判断的话,原来我们新闻阅读更多是浅阅读,时效性比较强,用户粘性比较差,而我们图书阅读提到的慢阅读等等,会带来阅读的变化,所以这个鲜果网也进入我们电子书市场里面去。专业出版里面像水力水电出版社、交通出版社,财经出版社已经进行大力的投入,同时也看到中少出版社,他们已经建立了历史回书库,开发自己的阅读平台,他们数字平台去年的收入可能超过的千万,这些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消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出版领域里面人教社、中南出版集团,尤其是中南出版集团我以前工作公司,他们电子书报开始进入商用极端,目前在深圳和上海、北京进入小学课堂。在国外方面刚才很多同事已经讲到了,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停止印刷版的发行转向数字化,《新闻周刊》2012年12月发行最后一期全面进行了数字化,这些都是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消息,2012年数字出版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和发展方向。
我们请在座的五位领导来探讨一下如何将数字阅读和未来出版进行结合。王总有事情要走,第一个问题是我代表我们博士生提出来的问题,有一个消息安徽出版集团下面有很多的公司,一家公司叫做安徽时代已经上市了,第二个公司做贸易类的,已经是上市中间阶段就要上市了,第三个消息它前几天并购一家科技公司,这个公司是做的技术,问王老师一个问题,你作为一个出版家为什么做一个科技的事。
王亚非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亚非:这个问题提的比较新鲜的,因为我们是31号才并购软件工程为主科技类的公司,其实我也不是出版家,我只能是企业方面的经营者,我看到的是社会的钱,挣不着钱的事情我是不干的,一个企业面临两件事情,一个是发展,一个是发钱,不发展不发钱。数字出版对于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从哪儿赚钱,销售收入也好,模式也好,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赚钱的话就是我们的模式,不挣钱的话,我暂时就放下来了。我们三个平台一个是移动电信合作阅读平台,一个是我们跟直接跟安卓做的互动平台,还有一个视觉IPTV的系统。那么我认为数字出版最大问题,聂总、李总也说了,这个阅读方式不管你技术怎么发展没有内容的话,这个发展是不能健康了,大家都在议论数字出版都是技术性的问题,谁提供内容,那么这个内容怎么剪辑出来,编辑要有新的编辑的方式,编辑又不是太懂技术,懂技术又不懂编辑。所以我们并购这个公司,一方面他们本身做的数字化工程,一方面做硬件,一方面做的网络布线,这样大部分的人对软件、硬件、技术都了解了,他们对数字化的东西比我们原来传统编辑要敏感多了,这些人员把他们带到出版社来,到我们传统出版系统的话就变成另外一个人,就不是技术人就没有市场了。那么倒过来我们编辑变成这个技术公司很快就可以融合了,因为他知道内容这样表现那样表现,这个是从我们实践当中我们唯一一家出版集团,唯一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也是无纸化的办公的,这个系统发现了目标是我们搞具体业务人员提出来,实现技术是技术人员的来做,很密切的工作,与其投入到小项目的当中也培养不了也没有持续性的发展,也没有持续项目,不如把真正的做技术公司收购过来,收购两个目的,第一个技术给我们出版融合,第二个可以培养第三个上市公司,因为创业板要的就是高科技企业。那么我们现在致力于民营企业,只要觉得民营企业能够赚钱,肯定有自己办法,肯定比国营机制企业要好,所以我们并购过来了,一年有一千八多万盈利,我们投入过去,我们有30亿的文化产业的资金,加上我们融资,这样的投入六七万控股就可以了,控股以后,人员也是你的,项目也是你的,这个就不会为了利益而冲突了。
文化与科技的结合首先在是资本上面的结合,资本趋利的,不计较你的和我的。所以我觉得资本下一步的投入一定要向高科技的方面投入,高科技一定要懂文化,懂文化的人一定要熟悉技术才能提出来要求。从现在开始的话,我们把时代做技术的人跟这个公司合并起来,既帮整个公司做技术服务,也帮助我们做的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建立数码港五万多平米,里面吸收全部的高科技企业,我们做整个的技术服务,把很多项目从服务中间、孵化中间就深入了,我们在跟中技大合作孵化中心,每一个项目投入一百万,两百万,三五年培养起来我也是股东,我也学习技术,也学习了项目,因为大学里面有很多的项目找不到市场,一个是对市场运行不熟悉,一个是缺乏资金,我们对市场运营熟悉一点,对出版内容熟悉一点,但是有一些找不到的项目,不懂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也把我们从传统出版社文化人带上市场,带上技术,也懂技术的人慢慢熟悉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内容,什么是慢阅读,深阅读,逐步产生一个新团队,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效果。我芝加哥也去了,包括做微信,基本上我们员工都用了,不花钱了,可能对于我们电信、移动是一个损失。我跟老总不打电话,发一个短信,有许多软件,比如说QQ软件,这个就是技术和文化交融,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第二个国际上的东西在国内不能模仿,美国新闻的周刊的模式我认为十年之内不会解决,第一个版权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第二个消费模式不一样了,你愿意付钱,不愿意付钱的问题,第三个大家对媒体看法不一样,真正的娱乐性的东西国内不一定马上都适应了,还有很多空间,那么这个空间的话,如果我们不抓住新的技术的话,真正到那个地步,版权也清楚了,模式也清楚了,习惯也清楚了,结果我们什么都没有,还不如早点下手,只要钱能够搞定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搞定,钱都搞不定的事情什么搞不定。
郑铁男:尤其是我们今天来自于数字出版在线北京圈子的同事,我们经常在北京做一些研讨,但是我们和地方出版社交流不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方出版集团及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思考,王总有最重要的另外一个名号,王总被人民网微博里面,称为“出版届微博粉丝第一人”,粉丝达179万。王总关于微博的两本书已经是上市了,有一本书是名字是一天一个苹果的意思吗?
王亚非:微博本身就是每天搞两三段的意思,随见随发,随意的事情,就跟一天吃两个苹果差不多,增加一些营养,每天吃了两三个苹果就不用看医生,每天有两三段不管是励志的、新闻的还是娱乐的,最起码这一天比较开心,这个时代不开心太可惜了,微博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的方式,这个微博方式可能能够解决现在阅读的方式,现在让我们读很多厚的书根本看不进去。比如说你现在读曾国藩,我就懂了八个字。“大儒不儒,至刚无刚”,越刚的人越不行,但是这个话我在微博上面看到了,人家总结出来了,我花了很长时间我琢磨出来的意思在微博上面发现已经有人发出来了。
郑铁男:杨总来自于华文天下,华文天下发展迅速,现在是发展到常青藤、清河文学,简易等等,一共是有四个品牌,部门是由综合出版中心、战略出版中心等等,还有一个标签华文天下引入盛大文学,由盛大进行投资,盛大属于一个新媒体的公司,尤其是在这个原创文学方面,在数字出版方面特别大的投入。
王总原来更多来自于贸易,从商人变成一个出版人,你一来就是出版人,你怎么样想的引进盛大的投资,第二个,在未来阅读发展方向上,作为一个出版社或者是民营出版公司,你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什么,你对人员如何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
杨文轩 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
杨文轩:严格意义来说,我应该是一个互联网的人,我是第一代互联网人,99年加入当当网,那个时候十几个人,01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我回到传统行业,现在做了现在这个公司,09我们做了战略投资,整个过程有一个反复,包括这个退出互联网,又加入了互联网,是我对这个行业理解。我说到一个数字出版的行业看法,我是唱衰论的,虽然我09年写过一个长文,出版商务周报连载了七期,数字出版商业逻辑,基本上基调偏冷,因为我是觉得这个冷面对中国现有市场环境来说,是中国传统出版没有解决的问题,数字出版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数字出版拯救中国传统出版业,一个是内容稀缺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稀缺。我昨天还到书店里面看一下,大量粗糙低质的东西,现在网上两块钱让你付费都不愿意付,所以我们反观我们做出版的人,是因为没有好书可以读。
第二个阅读力的问题,人均阅读力2.7本,这是个大概数字,这是对数字出版最大一个障碍,我们是靠庞大消费人群零散性阅读来支撑这个传统的产业,刚才肖老师讲的韩国的例子,我们畅销书跟他们基准差不多,我们靠什么东西累计起来,数字出版应该是40本到50本年阅读力的人,这个阅读器才有意义。我们现在总是讲这个里面海量的内容便携式,这个书是最好的终端,跟我们原来电视机,玩游戏机,书本身就是移动终端,我们现在说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这是站不住脚的。第二个我们书的海量内容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年平均才两年多本,如果把教辅教材去掉的话,可能一本书,这样一个民族要那么多海量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还有一个产业链的问题,我一直观察亚马逊,美国传统产业链的本身是完整,在数字转型能够平移过来,这个完整是什么?一个是整个上游出版高度集中,前十名出版社可能占60%、70%的市场份额,所以它能够形成规则,再加上他们进来这个行业,有足够的技术对软件和硬件整合的能力,整个产业链很短时间形成,我觉得数字出版,大家喊了十几年了,以前那个出版研究所每年弄一个这个展那个展,包括索尼最早做阅读器但是没有成功,但是亚马逊做成功了,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对于美国整个产业成熟度有关系。
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短期看不到希望的,你们也有这么收入的来源,我发表言论跟我的母公司没有联系,圆通文学更像游戏,通过故事联结,它实际上跟我们真正的阅读不是一回事。包括中国移动,我也看到了一些数据很多是都是包月,内容点播是有限的,我觉得目前数字阅读的话,整个除非我们传统产业无论是前端做出版的把这个内容做得更好,然后整个产业链有更多责任感,有运作能力公司出现才有可能真正好,现在耗散结构,这个东西不是说不充分的竞争,他们每次上线的时候,都请我去,因为我去唱衰了,因为这个东西你可以做流量都可以了,从阅读本身来说,数字本身是没有太多内容。
但是我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在这个里面还能够看到什么,我们首先我们回到内容产业本身,我前一段时间写了长文,我觉得整个互联网首先是一个信息技术,首先影响传媒,这个是与新闻、出版相关的,那么这个产业特点改变什么东西我们需要了解,我总结几条:第一个内容形式的改变,把我们原来信息、知识、思考分解了,刚才说了我们天气预报就是信息,我们需要求快的东西,而时间的话是经过检查,确认一些东西,互联网有很强的检索和标签的功能,能够很快的去找,一个育儿百科通过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能够分析,但是思想层次需要有更多的沉淀的价值,也许我们这个几千年阅读纸本研究结构思维,反正我是没有办法面对屏幕去思考的。
针对我自己也去践行,今年年底我开总结会的时候,我以前这家公司是有底线的公司——不做坏书,但是未来我们一定要做有价值观的公司,我们在内容一定的选择。我觉得未来阅读就是这样的分解,我们做有沉淀有思想性的东西,我把以前签的下来的选题砍掉了,重新去整理,这是我对产业的思考。
第二个它的分离体现在什么地方?它的内容和载体分离,但是我把它叫做裸体运动,以前有一个书包着它,所以我现在很少谈出版产业,我现在更多去谈去内容产业,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内容本质是什么?第一个价值推销发现,我们水喝掉了,我们还要重新去生产,但是这个内容是叠加的,现在是海量的内容,现在互联网变成海啸级的,从供求关系来说,所有供过于求的东西一定是趋于低价和免费的模式,所以我持唱衰论也有我们的理论支撑。
第二点我要看到优势,内容产业是可以再生的,几百年前的一本工本书在你的手里重新包装和定位还是可以的,那么一个版权书,作者去世了,你还可以出版,你的水喝掉了的话,你不可再让别人喝一次,版权有可再生性,价值重复的实现,还有一个它是可以延伸的,我们可能看到的纸本书,还有的附属产品,它的衍生品,作为内容产业可以往前推动的,所以这样一些背景下,整个产业的话,还有它的机会,不要停留在传统纸本的概念。
第三个内容本身的分离,叫做肢解运动,叫做分式运动,因为我们内容以前都是以纸本书为载体,它的内容本身是可以把它分解的,就像互联网对音乐产业的改变。音乐以前是专辑,10首歌做一个光盘出来,现在单曲模式了,它的内容形式本身可以打散的,通过这个数据库方式统一进行组合,这种方式的话基于互联网带来内容很重要的因素,刚才李社长讲的,把以前的东西碎片化了再重新组合,这个我们叫做肢解运动。
那么第四个对于模式变化的影响,我们原来是产品模式,书就是一个产品,当它便来越来越低价,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可以朝着媒体模式,像电视,报纸一直都是媒体模式,那么互联网带来一个社区的模式,整个互联网对传统书页有很大牺牲,把它当做一个人气产品,包括当当、京东为什么打图书价格战,就是纸本书当做人气产品,实际上数字图书也是一个人气产品,我在讲京东的时候,人家有商业的头脑,京东打价格战的时候,拿儿童书打价格战,这个儿童书受众群是妇女,那么京东以前卖3C的产品针对男性用户,我当时算一个账,现在一个新客成本120块左右,一个用户买10本书,给它供货五五折,四六折赔30块钱,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内容产业媒体模式其实对于他们来说用的很充分了,我们也要去充分思考的。
我们公司运营角度来说,一直在做这个思维模式,我们做传统纸本书,我们在传统层面有更高的提高,做一些衍生品,这部分收入也是很稳定的增长。当然整个互联网对整个内容创造出现新改变,一种叫做海选模式,与海选模式相对应精确策划模式,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的。它是中国好声音跟超女进行对比,中国好声音靠评委精准选拔出来是权威的,那么超女是靠投票投出来,所以我们内容也是这样的,我们互联网有这样一个互动性,可以通过海选模式进行的推动,那么涉及到长尾效应,那么我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尾巴,尾巴很长,那个峰值很高,只有那个部分才有价值的,一本书在当当网卖10册20册,对于一个作者,出版公司没有意义,拱出来才是有价值的地方。
精确推动的模式,我们互联网叫做以前要求无所选择,现在叫做无从选择,我们这种慢阅读的时候需要有人慢慢去读,然后推荐给你。所以我最近出了一个本,一个是慢时光,一个是旧时光,慢时光叫做旅行随笔,旧时光就是回到过去,刚才聂总讲了很多,我也是深有同感,而且我们做书过程,也是这样去做。
郑铁男:杨总主要是出版人,所以我听了他的讲话,他有两个思维,一个是互联网的思维,一个是出版的思维。刚才杨总看衰,其实我想更多是纠结,也许这个词不对了,因为他一方面做出版的时候,看到这个出版,一方面看到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反复在思维当中,可能现在没有定论。我们看杨总一下几个关键词,书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终端,因为我们现在讲的移动互联网,第二个出版,我们出版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是回到内容的本身,我昨天在创意论坛里面,讲到我们文化企业为什么能够做大,为什么IT公司不容易做大,其实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内容可以提升,王亚非讲到了一次版权多次出版,而我们刚才讲内容重新创作和重新再生,什么叫做内容重新再生,我们做书可以重新复制一样的,他举一个例子,我觉得非常生动,赵本山创造一个剧院的模式,他带了很多徒弟,建立了很多这样剧院,他就是一个内容产业的再生,杨丽萍是表演舞蹈家,只有她能够表演出来,所以她的内容不可再生,所以她的产业做不大了。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