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研讨一: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战略

嘉宾主持:于朝宗 水晶石集团副总裁

于朝宗:我们先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五位嘉宾上场,展开一番唇枪舌剑的论坛。首先欢迎我们论坛的几位嘉宾:央广都市(北京)传媒公司有限公司总经理孟昕,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范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横店集团副总裁王虹。

大家对文化产业都非常关切,希望几位教授和两家企业的负责人给我们点拨一下,共同探讨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长远的规划。最后走不了多远就会逐出这个企业战略的盘子。首先,我想邀请陈教授谈一下看法,陈教授有一部大著《文化创意战略与商业模式》,希望陈教授就这方面跟我们分享一下。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陈少峰:谢谢。我说两个观点:第一,我因为比较长时间研究企业,我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很多人理解是错误的。我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别人没有、企业有的独特的东西,我认为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有,你也有,只不过你做的比别人更好,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我做手机做的比他好,或者我的技术比他高,或者我的执行力到位。我对竞争力的理解是不管是企业的产品还是服务,他战略比较可行,再把它落实到商业模式上。要么你的商业模式很可行,要么你的商业模式比别人更到位。模式可行又做的到位的话,你就有核心竞争力,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不可行,现在人家都是智能手机,你还是功能手机,你可能就是属于商业模式不可行。或者说你也要做搜索,人家的搜索技术比你好,比你做得到位。一个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跟他有没有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有没有做到位,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你有没有盈利的方法,这个盈利的方法不是说我只会赚钱,而是你的赚钱方法可以复制。比如说我做一个剧场。我靠这个剧场的收入是做不成产业的。我必须是连锁经营,必须做可复制的。所以就比较一下赵本山和杨丽萍,赵本山的二人转可以复制,杨丽萍的演出不可复制。凡是可复制的东西就有商业模式。网络上是自我复制。网络上提供了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可以在上面开店,可以各种各样的无限复制。我认为的商业模式就是有盈利的方法。要么你的产品,要么你的方法,要么你的模式可复制。我觉得这就是商业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

我顺便再说一下,我觉得华谊兄弟的电影,跟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我们02年做培训的时候,王中军就给我们的学院上课,我们也很关注他,他今年的营业额占到了2012年中国电影营业额的14%。他目前是娱乐加广告植入加三架马车。我觉得这种思路有点偏向文艺,离开了他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他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以前他的商业模式在电影中是比较好的。我判断万达今后的电影可能比较厉害,因为他有院线的基础,反过来制作电影,这是很厉害的。将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这样的商业模式可复制。

于朝宗:下面有请中国传媒大学的范教授,我们知道每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都急需人才,有请范教授。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范周:首先向刚才获奖的企业表示祝贺!我们看到这些企业确实是在我们的文化产业中都做的非常有特色。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陈少峰刚才讲的我同意,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些人才使用起来是很麻烦的。有些人才由于他有自己的特殊才能,所以在管理上他不会让你成为主宰。企业对这种人才的涵养性、对这种人才失败的容忍度,往往是这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刚才我看在座的有两个企业家,一个是木偶剧院的赵永芳女士,一位是青苹果最大的糖苹果的唐仪。这两位我过去都有一些粗浅的接触。我想他们很大的成功不在于他们的背景、财力,甚至他们的模式也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把他们那里的人才都尽最大可能的调动起来,发挥人才的作用。我想到现在我们做教育工作的,我们现在很惭愧,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按照我们现在官方给出的数据,差不多有1200万。占整个中国人口的数量不到1%。而美国和欧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粗略统计有10%到12%。我们首先输在人才数量上。再看人才的质量。最近大家都在看这种现象,《泰囧》现在票房已经突破10个亿。我们很多时候对特殊人才能够发挥他更大的作用性的,要做新的标准和新的考核。我们在教育人才的很多模式上,现在是不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文化产业数字人才的需求量有超过40万人。而活跃在文化产业数字领域的人才大概不到3万。可是我们这方面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40万。我们在教育受学历教育人才的数量不等于就是人才。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转换。我们教育的手段、模式、形式能不能适应现在业界发展的需要。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影,它的所有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电影教育的传统的学校根本都不会用的。我们学校和传媒大学和所有行当都有关系,我们学校现在媒体在反思的是在全媒体数字化条件下的时代,过去的很多地方需要做革命性的重大的变革。

最后,人才的许多发展过程,一定不能够急于求成。中国的电影现在偶尔出一两部好一点的,接近或者超过十个亿的,我认为都不是体制的保障,是偶然现象。我们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对人才太急于求成了。我经常开玩笑讲,朝花夕拾。早上开的花晚上就想把它摘下来。不仅仅是要允许人失败。还允许人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归结到十八大对我们文化产业提出的发展。最大的对产业的贡献是让所有的全民的创业、创意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是我们营造人才发展的最大的壁垒。

于朝宗:我们想问问王总,刚才陈老师和范教授都说了有关创新战略,陈教授说了商业模式化。横店我以前参与过他们一些方面的项目。我觉得横店现在自己搞院线,也在投拍一些电影,现在很有代表性,势头搞的非常好,在人才方面,企业有需要更多的创意、兼具文化特性的人才,这些人才又不是从按学校里面出来的,企业里面有一个使命,就是给这些人才提供再教育、再培训、再提升的人才。二位老师的问题您有什么高见?

王虹

王虹 横店集团副总裁

王虹:两位老师讲的我都非常赞同。尤其是陈老师刚才讲的模式。横店是一个综合性企业,我们的影视能做到今天,实际上是无中生有。之所以能够从无中生有经历了16年变成了一个产业,我们是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总结我们自己的模式是更加的市场化,我们完全为了市场来做。所以刚才陈老师讲的,我认为我们的模式是完全可以复制的。换句话说,你有一个前瞻性,你有一个好的模式,你就有成功的可能性。横店发展的过程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刚才传媒大学老师说的人才的事情,我们是这样看的。横店地处偏僻,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去。我们自己的做法是人才和产业是波动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追求一流的人才。是我们在某不同的阶段来使用不同的人才。不是完全追求一味的最高人才。无论是我们提供的影视服务的所有服务内容、各个环节对产业,最好的我们都见过,一流的我们也见过。但是适合不适合我们今天使用的逻辑。第二,我们要结合产业,是不断的培养出来的,照搬出来的没有生命力。我们发展横店影视的过程中也在探索办影视学院。当然我们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基地提供人才。随着未来我们影视产业的升级,我们对人才的需求,这一块更多的是要考虑前瞻性。对于企业来说,我们是按照市场来运作的。

于朝宗:我作为主持人抛出一个问题,假如说传媒大学的范教授作为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和你们横店集团有合作,横店集团现在有多少员工?

王虹:四万。

于朝宗:那你们人力资源部也很庞大?

王虹:集团和总部的人力资源部也是很庞大。

于朝宗:你们希望传媒大学给贵司提供什么样的人才?

王虹:我们希望培养更多为影视产业国际化、跟国际一流企业对接,需要这样的人才,而且是接地气的。如果说我们能够有一天跟传媒大学合作,培养人才,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方面的一流人才。

于朝宗:如果是几万人的大企业,肯定是人才有一个梯度。基础员工到你们公司以后有一个升迁的过程。竞争很重要的就是有发自本体的人力资源的竞争。假如说这样的几万人的员工集团,如果提出这样人才的需求,我们的大学培养的人好象和社会不太对口,如果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贵校愿意和企业进行联办或者支持企业做一些培养的措施吗?

范周:这个假设很有意思。因为它的针对性很强。现在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都很清晰,是一个全口径的社会文化。但是今天的讨论假设是对横店来说。我想所有的为横店这几万名员工的人力资源进行的教务培训,一定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全民教育的概念。第二,这种定单式的、定制性的服务一定是为横店的发展呈现记录式的前推进。第三,对横店来说,他不是你要培养多么高深的知名人才和领军人才,而是希望你在这里多培养一些实用的,能够为横店日常运营服务的基础性人才。他更多的人才是通过社会上、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把人才一定要据为己有。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最可怕的。很多地方做规划、做项目。我们单位自己说了算的、在我们单位开工资的,在我们单位上班的这叫人才。其实不对。山东有一个曹县,曹县有一个村,这个村有一个企业叫营销伟业。这个村子里面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克隆牛诞生的地方。二十年来中国两院有六位院士常年生活在这个村里,什么原因把这些原因吸引到山东最穷的一个县、最穷的一个村?是事业。我们不一定把人都囊括在自己公司、自己学校里面,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也是全社会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因此我觉得一些特殊的、高端的人才是社会共有的,问题是你怎么把这些人才吸引到你的事业中去。这是关键。

熊澄宇

熊澄宇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熊澄宇:今天谈的是文化创意企业的竞争战略。战略主要是目标、布局、路径和措施。但是战略未必都是竞争,所以我们现在一谈战略,就要谈竞争,我个人不是完全同意。因为竞争和合作是并存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包含竞争和合作两个方面。文化企业和其他企业,一般企业会有一些不一样,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他的战略可能所成功的都是这些共同: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路径清晰、措施得力。但是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除了这样一些共通的标准,应该有文化企业特有的标准。对于文化产业这个领域,我曾经说过四个要素:内容、科技、资本、服务。刚才主持人让我谈谈新媒体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四个题目都可以找到他们中间的接触点。

比如说内容,新媒体如果没有内容,没有原创、差异、不可替代的内容,它很难持续,而只是一个壳、一个形式。科技改变产品形态,这个可能直接涉及到我们今天谈到的新兴文化业态,这个新兴文化业态不仅仅是谈的数字问题,或者叫数字技术。现在我们一谈科技,比较容易把它局限在数字、信息。我想告诉各位朋友的是,今天我们谈科技,它应该包含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认知技术。这些是我们说的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和内容产业的结合,会改变我们的产品形态。当然,我们新的媒体和新的文化产业的形态,还涉及到资本。这里面的资本只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今天我们听到的十大企业他们的共性特点就是对原创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对这种知识产权的拥护。

在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切记不可忘记人,服务要靠人去完成,人是要靠心去完成。人心决定了服务成果,服务决定了事业的成败。我们要谈新媒体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我想强调的是,新媒体不仅仅是数字媒体,新媒体不仅仅是没有出现过的。它还包括我们传统媒体方式的变化、更新、改变。

[1] [2] 下一页

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杨丽伟 62767249-606
媒体咨询:汪卷 62757216-618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62757883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