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当前文化“走出去”亟待解决能力建设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内容体系是有潜力的,但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在创意、设计、制作和营销等环节上较为落后,缺乏系统的提升。不妨借鉴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建立出口加工区、引进生产流水线、组建合资企业的经验。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让渡利益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学习、吸收各国先进的文化产业经验,提升文化“走出去”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做这种选择时,我们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不必过度地担心本土文化的危机问题。中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同化能力、融合能力。因此,需要意识到的是,文化自信是我们处理国际文化交往,特别是“请进来”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实际上,中国文化“走出去”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仅就商业化、市场化操作层面,应纳入国际经贸体系,作为常态贸易来对待,即有进有出。
国际话语平台的建设
中国经济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已被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央,难以做到韬光养晦,更做不到光荣孤立。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发展的意图,消除各国的猜疑、误读;换言之,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取决于中国文化体系所发挥的宏观层面的作用;这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中国文化形象重塑工程。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能在战术层面起到平衡贸易结构的作用,更能在战略层面发挥中国文化对建立新国际秩序的特殊作用。当前国际上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化,其根源在于资本的无约束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施行,各种解救方案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要还原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层面,要在生活质量的诉求和价值创造之间画上等号。
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并创建文化的国际话语平台,也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鼓励中国的文化机构积极参加国际性的文化组织和高端活动,如欧洲制片人俱乐部、美国电影协会、国际演艺协会、国际戏剧协会、世界设计师联合会和奥斯卡、格莱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视音乐大奖、爱丁堡艺术节、萨尔茨堡音乐节、法兰克福书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美国动漫节、美国消费电子展、东京电玩展以及四大设计周、四大时装周等,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借助高端平台进行中国文化的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