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文化与金融如何实现有机对接
作者: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2/2/3

第三方价值评估平台亟待构建

随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虽说逐步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但由于文化企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等无形资产,而国内对相关知识产权的评估、保护和流通等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融资的支持。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邓丽丽看来,文化企业缺乏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固定资产,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而对于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缺乏可依据的风险评估体系。因此,文化产业的价值评估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关键因素。邓丽丽表示,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各个项目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轻资产”。不论是电影、电视、动漫、演出等门类,都存在企业本身是“轻资产”的问题。同时,文化产品也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工业产品,不好具体把握,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文化企业是资产有限的民营企业,行业、企业的特点和优点是什么,都需要量化评估指标。而国内在这一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缺少对文化产业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综合的评价,银行虽然也开始尝试无形资产抵押,但也很少。

在科瑞集团监事会主席彭中天看来,艺术与金融就像是一对隔河相望的恋人。要改变这种局面,有两种选择,要么造船要么建桥。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造船模式。如果我们选择建桥模式,难度主要体现在桥的原理设计和桥墩的构造,这其中至少需要4座桥墩,即立法保障、权威标准、制度安排、监管机制。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也认为,文化产业急需与资本市场对接,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一些基本的风险机制还没有形成,比如评估、监价、担保等一系列中介机制尚未真正有效建立,文化产业相关资本市场在实际运行中,投机性的资本可能比投资性的资本更有积极性,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颇令人担忧。“北京大学目前正着力建立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服务平台,致力于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针对专家们的担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回应道:“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个金融链条,或者一个文化金融体系,价值体系的设计,能够让我们文化产业链有一个正常的发展,各司其职,让每个人有自己的专长,让每个人能够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风险。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这个产品价值最大化,以及知识产权的资本转化,进而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投融资渠道有待继续拓展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政府对文化企业进行扶持,但文化产业要想做强做大,投融资方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和丰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研究院首页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