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学习,开封是一个小城,是一个古城,能到北京来见到这么多大家,这么多的先进地区的朋友们,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
三是求缘,开封文化产业园区刚刚起步,做得虽然有点成绩,实际上全国对我们的期望,文化部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好多媒体的朋友期望,开封不是开封自己的,开封是河南的,是中国自己的。05年美国的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用汉语从开封到纽约从繁华到过眼烟云。开封是七朝古都,我们这个城市城墙保留很好,全城做成一个公园,全世界作为千年帝都的城市里没有的,我们这座城用两园12区规划它的布局,城墙是一环,有护城河,有旅游环城带,有商业景区,另一环是水系,有五个湖是一条河串起来。如果做成以后也是很少见的。所谓12区根据不同文化功能,划成12个片找一个文化主题为主的方位。08年起我们工厂全部迁走。再有五年建成一个以宋代古城,复建一座文化古城。谢谢大家!
主持人:高部长讲的让我们眼前闪过一道文化产业的亮光,千年古都产业兴花,开封人不光有战略眼界,而且要有整合包括首都文化产业在内超常的能力,还有扎扎实实埋头骨干的能力。下面有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弘老师,杨志弘老师曾经是台湾的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的学者、教授,现在又有很长的时间在北京工作,对海峡两岸的态势非常了解。我们想请杨志弘研究员给我们说一下,从他的角度来看怎么样来配置文化产业的资源,怎么样来制定区域文化产业的路径和方式。有请杨老师!
杨志弘:在大陆已经三年多了,到北京来参与了很多案子。我们前面一直提到严肃的问题,我们总是觉得中国有非常多的元素,像刚刚王老师提的,还有主席花教授提的,很多元素可以被利用的。我一直经常举的例子,《功夫熊猫》是中国的元素,梦工厂加上科技、活动化、组织化把价值产生了,产生了另外一个文化产业的产品不停的去销售。当我们思考一件事情,我们究竟目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知道艺术跟科技结合之间,并不是当艺术家既当工程师,也不是让工程家当艺术家,我们希望艺术家应用技术,工程师了解艺术到底是什么事情,这种复合式的人才,我虽然看到很多培训不停的进行,但是似乎都在期望搞艺术的人哪一天技术很强,技术又能够懂艺术,我们知道科技之间需要复合人才,其实不是这样的方式,这是第一个感觉。
第二,在北京这几年参与教学和同事互动,我们常常觉得文化产业会讲经营管理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包括国外的很多学术研究发现,我们不是要把艺术创作者变成一个经营管理的专家,产业链在这么长的过程里面,艺术家跟创意者还是应该做创意的部分,经营管理还是另外一回事情,还是要把它分开来。我们是不是能够在产业链分工中间是不是更好的去配置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