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特色和品牌,尝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房山区山地平原兼有,大小河流纵横,特别是南、北两条沟壑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此,将这些在特定环境内生长起来的非遗项目采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办法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一是以大石窝石作文化为核心,打造石作文化生态保护区。充分利用大石窝珍稀的大理石资源,改变石材应用方向,变实用功能为艺术功能。在控制石材资源开采的同时,大力引进造型艺术方面的高端人才,鼓励创作具有传世价值的大理石艺术珍品,与通州宋庄相呼应,形成以石作造型艺术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从2010年起,已举办两届“北京房山·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推出了中国汉白玉雕刻创意大赛、汉白玉产业峰会等活动,并通过拍卖、展会、网购等形式对汉白玉作品进行终端推广,力求把“汉白玉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二是以民间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传统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南窖、佛子庄、河北镇为中心,以佛子庄酬龙节庙会为平台,充分利用水峪中幡、北窖村狮子会以及吵子会、大鼓会、音乐会等民间文化资源,形成民间文化氛围浓郁、特色鲜明、区域联动的传统民间文化集聚区。以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抓手,通过组织联合性协调组织,外出展演、横向交流等多种方式,打破村域壁垒。并借助地域特产清汤磨盘柿、核桃、板栗、百花白蜜等产品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文化,为民间文化的生长创造特有的文化空间。
三是联合民间文学资源,建立民间文学生态保护区。以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为基本构成,联合区域内其他民间文学资源,打造一个传播民间文学的特色区域。可将民间文学作为区域内传统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充分利用五大民俗传统节日,通过组织民间故事会、编印民间文学读物、创编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等方式,加强民间文学的传播;还可将民间文学引入中小学校,编写民间文学校本教材,改编适宜中小学生演讲的民间故事;并采用命名“民间文学传承基地”、“民间文学艺术之乡”、适时开发与民间传说有关的地域标志物等方式,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加强国内同类资源区域的多边交流联动,举办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活动,并逐步培植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