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二:文化创意与城乡可持续发展

2024年1月6日上午,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正式开幕。

6日下午,“文化创意与城乡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观湖厅(B)举行。论坛旨在厘清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价值共生逻辑,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以期理论反哺实践,在文化产业知识体系创新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建设。

专家论道

丁方担任本场论坛议程主席,同时代表论坛主办方对与会嘉宾做了详细介绍并致以热烈的欢迎。

丁方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孙若风以《数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数字技术与文创具有亲缘性,数字技术与文创融合后将形成新的跨界优势,乡村应当重视对数字平台、数字文化、文化创意的应用,以期对城市实现局部的赶超与反超。

孙若风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方李莉以《景德镇城乡互动的后农业文明发展模式》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她创造性地提出“后农业文明”这一文明形态,认为后农业文明率先在城乡联动的传统城镇爆发。她以景德镇城乡互动的后农业文明发展模式作为后农业文明社会观测的一个样本,研究后农业文明下带来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并提出后农业文明追求的发展模式应是一个更生态、更人文、更智能的可持续的系统性发展模式。


方李莉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于丹以《乡土中国的创意新时代》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她以深刻的反思性,提出应在乡土的信仰、规则和文化基因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避免出现“创”和“意”两张皮的现象。她认为,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优秀融合,应当是新与旧融合,功能与艺术属性的结合,应当能够唤醒和激活人对乡村人文地理、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认知。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丁方以《开江瓦雕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他以流传于开江县永兴镇的民间技艺“开江瓦雕”的非遗传承和美学美育为范例,从情景体验课堂设计策略到课堂教学构思、场景运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展示,分析开江瓦雕的美育功用及实施策略。

丁方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丛志强《文化庭院推动中华传承:来自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设计实践》为题进行分享。他以“文化庭院”为切入口,探索乡村闲置庭院空间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希望通过培育村民成为内生性文化主体,探索招引社会业态共建共营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

丛志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专家委员

丁肇辰《设计马拉松之风雅乡村》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设计马拉松”是丁肇辰2016年创办的公益型国际设计工作坊,集结全世界范围内逾400所院校的杰出设计人才,以设计为切入点,助推各种文化项目的实践与共建,同时,以文化和设计助力乡村文化“走出去”,发掘不同乡村文化的特质,彰显文化自信。

丁肇辰 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全球学者

封新城以《田园,地球的头等舱》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他结合具体经验,从实践角度切入,分享自己十年来深耕云南乡村的经验。同时,利用自己多年的媒体经验,发挥媒体宣传的强大功能,通过彰显中国乡村独特的美丽与魅力,让中国乡村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心之所向”。

封新城 新周刊创办人,《乡创》MOOK 出品人,大理千宿文旅董事长

张朝霞以《城乡中国背景下“红绿蓝”文旅融创实践路径研究》为题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她提出我们目前正在从“乡土中国”走向“城乡中国”的路上,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城市近郊文旅融创为切入点,建构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文旅融创新模式,号召可持续的“共富型”文旅项目的开发。同时,她以红色文化、蓝色创意、绿色生态为结构化文旅融合的底层逻辑,探索将“红、绿、蓝”文旅资源纳入沉浸式泛剧场文旅融创开发的可能性。

张朝霞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外聘教授

先锋共话

先锋共话”以新“局”、新“意”为主题,该环节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委会执行秘书长、杭州向上文旅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彬彬主持。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委会执行秘书长、杭州向上文旅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彬彬

【新局】

代改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与青少年营地分会副会长,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旭,SMART 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AIM 国际竞赛组委会主席,博鳌文创院执行副院长。石晶,北京耘泽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井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崇昌,北京漫宜创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华乡创生(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阳书院、一山间主理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

SMART 度假产业专委会秘书长王旭十年间一直专注于文旅产业生态研究,经过十年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文旅产业生态与生物学的逻辑十分相似,所谓乡创其实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系统,将有利于城市的菌群向乡村移植,反之,违背生态学的生搬硬套,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县域文旅的高质量发展,其实是要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态系统,而非机械地照搬。

北京漫宜创意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崇昌从实践角度分享其在创业路上的得失经验。他认为大部分乡创人的初始动机是对大自然的向往、情怀的向往,而真正到乡村后,才发觉更多的是和人打交道,其间必然伴随着诸多落差与曲折。为盘活乡村的富余劳动力,其举办“村嫂艺校”传授乡村妇女制香技艺,将制作成品用作民宿、书院日常所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悦笛从举办中国美学榜样评选活动的角度分享建设“生产小镇”的经验。生产小镇不意味着本地人的劳作、消费,而是把地方资源变成资产,再把资产变成股权,在村民间进行股权分配,从地方经济中获益,让小镇活下去,“火”起来。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研学旅行研究中心主任代改珍长期从事旅游规划设计,她认为应当重新评估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旅游应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研学可作为乡村旅行的基础逻辑。

北京耘泽谷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石晶拥有一个特殊身份——“农场主”,在深耕乡村的十二年,她认为乡村遍地都是宝藏,但这些宝藏是被覆盖的,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活化利用。她在乡村发现一个废弃的小学,在十年间逐渐将其改建为亲子乐园、休闲乐园,她用自身的实践将乡村打造成可持续的美丽乡村。

【新意】

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中国圆明园协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樊倩,快手泛娱乐内容活动运营总监。尚建刚,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党委书记。方正,安徽乾景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向辉,陕西省文化符号数字转化创新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安黄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祥,哈尔滨北国文旅集团总裁,横道文商旅公司董事长
西安黄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向辉始终坚持用文创的方式重现他心中的文化中国,在执行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创意设计赋能启动容易,但打造其生命力却很难。他从产业形式的应用、IP形象打造、身份叠加与共生、符号等方面,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反思。

哈尔滨北国文旅集团总裁李云祥四年前回乡创业,将林海雪原与村子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到首位,第一年开业即接待了逾60万人次。他认为乡创最重要的是与村民进行共建,将村民的想法囊括到一起,达成共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生动地讲述了哈尼族梯田历史变迁故事,通过哈尼族梯田的举世瞩目与商业开发的历程,带来深刻的反思与富有深度的思考,对于当代乡村应该如何科学有效的开发,提出了智慧的见解。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党委书记尚建刚长期扎根乡村,从事基层工作,他带领村民修建产业民宿,取得较好成效。所谓的产业民宿即既有文旅功能,又兼具产业。尚建刚亲自走访每家每户,根据每家每户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劝导,文化引领,让村民从主观意愿上接受并主动配合乡村的建设与改造。

安徽乾景旅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正带来自己“以文促旅”的经验,从“诗歌节”角度切入,将文化与乡村产业结合,通过“诗歌节”的带动,镇上已涌现八家民营资本的旅游企业,从原来的小镇变成如今有名的旅游小镇。同时,从侧面带动村民的文化知识,现在的村民已经可以吟诗颂句,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

快手泛娱乐内容活动运营总监樊倩从平台角度,分享相关项目经验。“村碗”以当地村民为主,通过快手的传播能力,将村民的歌声传播出去。“方言麦霸大赛”则以方言+音乐的混搭形式打造快手特色的音乐赛道,让代表家乡文化的创作者被更多人看到。在带动当地旅游的同时,也传播各地美好声音,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供普通人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大家看到普通人不普通的一面。


成果发布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与中国旅游出版社教材与学术编辑部主任段向民共同为新书揭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发布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年度智库成果《数智创意赋能乡村文旅的模式与路径》。

作为系列报告《中国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报告》的第二本,课题组秉承“技术为体,文旅为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始终坚持运用数智技术解决中国文旅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持续跟踪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我国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试图描摹探索美丽数智乡村的未来图景。

邮箱:fici@fici.org.cn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备案号: 京ICP备100337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