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发 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肖东发:大家好,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版权贸易与文化软实力”。中国的软、硬两种实力并不同步,硬实力上的贸易都是连续顺差,但版权贸易却显现出很严重的逆差,01年到06年一直徘徊在1比10左右,很多都在新、马、泰或港、澳、台这些地方,而与欧美则是1比50左右,由于受到跨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等影响,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有两种统计,其中一种表现了中国的文化产品贸易为第三名,包括硬件、录音带、高密度激光视盘、电视机等,但是到了软件和核心技术方面表现得就不好了,当物质产品都是40%(袜子)、65%(体育用品)、80%(拖拉机)甚至是90%(纽扣),技术输出却只有4%(芯片等),这个赤字很大,甚至不能跟美国、日本相比。日本这个不是很大的国家,在这方面占了6%左右,而中国只占了1%,这里面有文化扩张和文化馈送等问题。中国讲和而不同,美国讲同而不和,这是本质区别。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认为世界趋向的共同语言应该是英语,如果说世界趋向于电信、安全或者是质量标准等应该是美国标准,如果世界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话,应该是美国的形式,如果谈到共同价值观则应该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这是他们的公然宣称。
这几年版权贸易的数字,2001年是12.63比1(入口与出口比),2002年是7.7比1,2003年是15.43比1,这些逆差牵涉到了许多原因。第一,中国形象的被妖魔化。部份国家对中国形成包围圈,另外媒体的负面宣传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中性的占了44%左右,正面的不到1%,总是攻击中国是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专制主义、武器扩张及西藏等问题,妖魔化中国形象。另外,文化差异也相当严重,中国的过度意识形态化,对外宣传有一点强加于人。而中国的书报对国外读者来说也不具吸引力。
语言、文字也算是贸易版权内部语言,直接影响输出。内部原因在于出版本身的市场化。09、10年搞转企改制,内部管理从选题到制作的机制无法跟国外接轨,不了解国外市场,现在应该有所改进。我们所谓的双效,社会效益讲的是获奖,打造几十万举办国内评奖,连国内读者都不一定感兴趣,发行量很少,更不可能让国外感兴趣。而更重视的经济效益—走出国门的几率也较低,这是内部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技术、学术实力的差异,编的书多、著作却少,甚至有时候就只是篡书,出版量很高的这几年约在30万左右,但究竟有多少是创新的?好多只是重复影印,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文化贸易的逆差由来已久,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出版集团和各企业带有奖惩式,现在这些数据有所转变,07年是3.99比1,08年6.4,09年、10年和11年都是3%左右,这些是详细的数据,都有国家版权局登录。2005年的数据与美国相比的话,引进为3941、输出则为16,大约是249比1;现在则为5比1,好看许多了。中国的版权绝大部分都是逆差,对台湾则为顺差,大约一比一。这其中有个问题很重要,中国制造的多、创造的少。我有一个学生做蓝海电视台,他在美国做调查,中国制造的东西在美国达到87%,只有13%不用,显示了他们离不开中国制,但这些美国人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呢?那就很少了。罐头类大多都不是中国品牌,有的是日本、三星,真正称得上的是第九项—中国远洋,42%的美国人对中国品牌没有认知感,我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震惊极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极大比例差距。在中国内部的老字号很多,但都是国内,美国用中国制的产品却不知道中国品牌。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目前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硬实力的增加,软实力是否相应增加?近几年有汉语热,2004年建立孔子学院,2012年底数字孔子学院超过400家,但教材和教师却有不足的问题,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还搞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购买中国图书的版权或者是获赠此种版权,做翻译的我们给资助,参加中国社科基因后期资助和中国对外翻译,一万字资助一万块钱,最高可以资助50万的翻译费,外国人要是愿意翻译中国人的东西,我们当然很开心受到他们国家的欢迎,但这个计划还不广为人知,并不是很多人申报,推荐的书目也不一定对口,效益还相当有限。
而舒书记也提到的文化外交,从军事外交、政治外交到现在的文化外交,有04年的中法与后来的中俄等,这些文化交流活动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应自满与此,扎扎实实的外交伙伴还没有几个。现在国家定十年内文化产业占总GDP达到5%、20年10%,这个数字还要提前一些,各个区要打造特色文化产品。上个月我看到报纸写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3479亿,比2010年增加2427亿元,占总GDP百分之2.85,而刚才的报告里提到出版有14568亿元,虽然数据很高,但里头问题也挺多,出版产业的1.5万亿里不完全都是新闻和出版,其中三分之二可能是印刷,印刷中有三分之一是包装,这些都不是出版的内容产品,充其量是种外壳,但都计算入统计数据里。
扪心自问,目前的事态并不乐观。中国内容生产出口薄弱,大投资、大制作能够产生很好的文化产品吗?文化产品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莫言算是在本国出版产业中具有一些影响力,但长时间来看的话,中国出版还是局限于传统文化、中医、气功、中餐等领域。我们搞文化外交时,都把真正核心放在价值观上,内容还较少。所以一些出版老品牌如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三联等,这些老品牌都有吃老本的倾向,一些新兴出版社与中信等,虽然有些畅销书,不过还未成型。
所以出版走向世界与其他贸易不同,不能打价格优势战,要有内容。而现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重物质轻精神、重技术轻人文、重形式轻内容,这个问题很严重。各地风行搞园区,上一次遇到某一个地方联合,要投上百亿搞大文化园,但我觉得应把青山绿水留下来,不要搞太多水泥工程,因为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教育、人文和公民素质。也不必急于把数字消灭,逆差成顺差,不符合实际状。,现今中国的科技、文化及某些方面还不如其他国家,该借鉴的就是需要学习,不追求表面数字。韩国人爱用国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有一些精英急于改国籍,这谈得上什么软势力?连爱国都称不上,这个精神相当重要。另外,中国国民的年阅读率问题,“十二五”的政策规定2015年提高到5.8册,这太保守了,相较之下,以色列65册、美国55册,显示了中国的全民阅读力指标还不够,中国需要改革开放,不能缺少引进,但是需要保持警惕。最后我以费先生的一句话做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