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对话一: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重构与复兴(一)

议程主席:陈名杰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陈名杰: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个分论坛,科学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并从文化遗产汲取发展的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而且是全社会和公民庄严的文化使命。在文博会上,我们设计了很多问卷调查,其中很大部分集中在三山五园,经过几千卷的问卷集中下来,三山五园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文化保护从点和面的保护,逐步向注重大型遗产和线性遗产的保护,比如西安大体量文化遗产的推动。当然,北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靠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中心线区申遗。文化遗产保护的类型从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因此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在大型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现在形成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和历史风貌,以及和它宜居环境等等,这一系列关系确实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本场研讨由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作为一个焦点案例,很多专家也带来全国各地的案例,我们共同探讨大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我首先介绍一下三山五园的情况,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指的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是海淀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海淀从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的居住点,秦汉时候有古道经过这里,后来又大量的水道。清朝的时候,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的建立成为海淀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阶段。因为三山五园在这儿,所以后来到民国年间,燕京大学清华园在此形成了最初的一个合理的布局,党中央国务院把大量的高校和文教区放在海淀,之后出现了中关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情况下海淀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科技双轮驱动,还要做进一步的努力。我简单把三山五园和海淀的关系简单向各位专家做一个梳理和报告。

本场论坛一共设置了两个专题对话,每一个专题对话分为两节,一共是四节。首先第一节要进行关于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重构与复兴,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黄兴涛先生,第二位是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先生,第三位是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区的主任叶亮清先生,有请三位。

首先请人民大学清史所黄老师先说,您在清史编纂过程中,大量接触了这方面的资料,您的课题组对整个三山五园地方有长期的跟踪和研究,接下来想请您从三山五园在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在世界闻名史上,它的重要地位,以及未来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如何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闻名架构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

黄兴涛:这个题目很大,三山五园景区在海淀区政府领导下,做这样一个设计非常有意义。三山五园景区建设在国际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这个景区的建设怎么来设计,我是觉得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三山五园实际上在十八世纪中叶,在西方就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英国著名的建筑师,著名的园林艺术大师钱波斯,他是西方世界最早系统研究东方艺术的大师。他最早作为瑞典东印度公司到东方来,主要是广东和杭州、南京,他没有到过北方,后来他到法国和意大利交流,他也了解北方园林,特别是圆明园的一些情况。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位大师在1793年英国第一个使团来中国的时候带了很多的礼物,耽误了200年没有人知道,最早存放在圆明园,大火没有把它烧掉,是英国女王送给中国的,所以没有烧掉,但是又没有带走,有一套巨大的图册,里面很大一部分讲英国皇家园林。英国皇室图册当时是英国国王亲自选的各方面专家设计的,英国皇室图册也有东方的建筑和塔等绘制的东西。英国为什么当时下工夫把这个送给中国呢?肯定他们觉得东方的园林有特色,英国园林也不差,而且里面的理论很多,可惜中国两三百年来一直不知道,先是放在圆明园,后来存到第一档案馆,这是非常可惜的。

直接到圆明园的还有很多传教士,王志成有一封信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我们在三山五园建设中怎么反映当时三山五园在海外的影响,王志成的信应该以不同的版本有所显示。钱伯斯是西方介绍中国园林最伟大的大师,从英国建筑师钱伯斯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比如英国秋园里面的中国塔就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好东西,现在还在英国保存,如果把他们这些东西展示出来,特别是把钱伯斯送过来的东西做一个处理,形成一个反差,通过这样的宣传可以对三山五园内涵有揭示,让国内的参观者感受当时三山五园的影响。而现在西方参观者通过这样的参照和了解,也会增加对三山五园景区内涵的感受。

陈名杰:非常感谢黄老师,我有几点特别受启发,很多人眼中认为清朝前期中国闭关锁国,但是当时请了很多的传教士。当时中西方交流很广泛,当时圆明园对整个西方园林艺术影响非常大,我最近在北京语言大学找了一些当时国外出版的刊物,但是中国人很少看到,我们也和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了三山五园海外文献的机构,包括海外重构。确实说明当时东西方艺术之间交流是很多的,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现在很多人对三山五园价值的认识,都是从物质文明这个角度,就是园林的角度,其实对文明的贡献非常大。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颐和园的定义是对世界园林有重大价值。

王鲁湘 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王鲁湘:它可能是十五世纪以后中国最高统治阶层在这里游乐的地方,他们选择的确实从风水角度来说,中国最好的一片地。它的山水兴盛,不是像今天所看到的样子,因为离北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最近的山、最好的水,这个水不仅仅是今天看到的湖泊,还有很好的河流和万泉,还有湿地,还有大片人工培养起来的江南稻田。应该说在三山五园地区,可以说有着华北地区,乃至中国可能最好的一片自然山水。在这样一个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的努力,能工巧匠的贡献,在这个地方建起了可能是人类最伟大的一个建筑群体。这个建筑群体完整的、深刻的、系统的体现和表达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体系中间最经典、最完美、最高级的一种表述。

还有一层意思,在这个地方曾经系统的开始和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全面的接触,开始了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的第一波,而且见证了东方的中华文明和欧洲的西方文明,让我们怀想的蜜月期,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接触有很长的蜜月期,当时互相之间惺惺相惜,互相理解和吹捧,后来也见证了这两个文明的交恶。它还见证了我们从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向一个近现代的科技文明的转换,它也是一个主要的见证者,因为近现代以来,中国这样一个新的科技文明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西方形态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制度性建设,这个建设可以说就是在三山五园废墟上建起来的。也就是在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废墟上面,又重新在这个龙脉上,在这个风水宝地上又生长出一个科技文明的载体东西,就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我们后来向苏联学习,建设起来的这样一个科技研究体系。这两个体系都是中国表明自己从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向一个近现代文明跨入的标志性东西,而这个标志性东西就矗立在原来三山五园的废墟上。

它又见证了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敢吃螃蟹,最后创建起来的科技创新的体系,一个高度的过去市场体系和科技结合的新体系,也是在三山五园区域中间,包括它的废墟上面建起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代表当今和未来文明最高形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山五园作为一个风水宝地,它的符号意义不仅仅是一层,它的符号意义是叠加的,若干层符号意义,怎么解读都是可以的。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说,假如我们在中国土地上要推出一个具有国家符号意义的东西的话,我想可能非三山五园莫属,因为它符号中间的层次意义太丰富、太系统,而且在历史上,它的阶段性非常连贯。我觉得三山五园,现在北京市海淀区把它提高到这么高的地位认识它,我感到作为一个文化工作人员非常欣慰,因为三山五园确实是到了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恢复它的某一些历史原貌的一个历史时期。

陈名杰:非常感谢王老师,您提出了几个重要命题,第一个就是三山五园在整个国家文化构建上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其实我们研究三山五园战略的时候,一直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文化区,它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多重符号、多重身份、多种价值,得从多种层面理解,符号意义是多层的。它同时又是最充分代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地位,但是怎么提炼它的意义,用很简练的话概括起来很难,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从这些方面给我们一些高屋建瓴的提法。下面有请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主任叶亮清把规划初步成果向各位专家做一个报告。

叶亮清 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

叶亮清:我记得去年文化论坛的时候,陈部长也来出席了,当时提到三山五园的时候,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明确的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概念,当时说的是三山五园文化区或者叫文化特区,是想把它作为海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文化空间的模糊概念在向大家讲述。那次会议之后,过了半年就到了2012年6月29号,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就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正式写到党代会报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第一次写进这么高规格的文件里面,我们是第一次看见,以前在北京市有些规划的文件里边确实写到了三山五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保护区来进行规划和安排,但是在党代会的文件里面,在市党代会的文件里面,我们确实是第一次看到。

有了这个文件之后,海淀区委区政府行动比较快,我们在8月底、9月初的时候,海淀区成立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机构,这个机构下面有我们部长牵头做的战略规划工作组,还有综合协调办公室。我们这个战略规划工作组重点是对规划工作进行前期研究,关于规划工作的前期研究,我想分几块来说。

第一个层面规划,我们当时想做一个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区域性的控制规划,区域性的控制规划界限范围,东边是在清华大学东边的地铁13号线,清华大学划进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除了它现在的位置,还有历史因素,清华和北大是三山五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清华叫熙春园,北大叫春熙苑。北边是北五环往西到小西山的山脊线,往西一直到海淀区和门头沟的分界线,南界是在北四环,往西边是敏庄路,再到西山国家公园。总面积是68.5平米,和北京旧城62.5平方公里的面积基本是相当的。

在区域性规划里面,它的现状和历史价值,我们也做了一些评估,按照文化的现状来讲,大概是三块区域,第一块就是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区域,应该是文化创新区的概念。它确实从原来皇家园林,变成中国近现代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燕园原来叫燕京大学,清华原来叫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体现了文化传承性,也确实是文化转折点和文化创新的表现。圆明园和颐和园叫文化展示区,目前能够定义它的现状,它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或者是传统园林文化的一个展示区。再往西到了香山、玉泉山,包括植物园和西山国家公园,按照目前文化现状定义为文化休闲区,一般来讲,北京的老百姓到香山和到圆明园感觉不一样,到香山更多有休闲的追求和想法。这是区域性的规划,68.5平方公里的区域性规划,我们也对有一些文化遗产现状,对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还有今后规划远景做了一些调查研究。

第二方面,还有一些重点的专项规划要做,比如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这恐怕是三山五园核心内容。不光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有地区发展问题,我们觉得它核心产业应该是文化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文化,文化旅游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规划。

第三个方面的规划是重点地块详细性、修建性的规划,它的针对性主要是环境整治。现在三山五园地区园内环境都还好,周边的环境比较差,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到,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周边重点地块大概是这样安排的,圆明园周边重点是圆明园大宫门地区,这一片大概有70公顷左右。然后圆明园的东北角大概40公顷左右,然后是圆明园东边和清华之间的地方叫水墨村,这个地方历史上很有名气,很多王公贵族在这里有一些园子,现状大家也都知道,确实是脏乱差,最明显的印象是修自行车、餐馆、住宿等一些比较低端的业态。我们是这样定义的,低端不一定是贬义,这方面有七八公顷样子,这一段修缮之后,对改善周边环境很有好处。类似的情况,颐和园周边也有三块,另外,党校东边以及颐和园东南方也是好几百年的老村子。目前,我们在环境整治方面,拆迁已完成99%,还有七八户没有拆,遗物遗存点我们已经做了保护。

香山除了中心区之外,香山脚下基本上在行政村上就是香山村,这个村子非常大,几乎是从香山到玉泉山,再往南边一点都是这个村。西边中心区作为重点整治和改造的地区,当然是就地改造。还有比较集中的是曹雪芹故里的文化景区,想把曹雪芹、红学和植物园形象一块考虑,现在把规划方案已经拿出来报给市规委,也得到了初步的肯定,应该和西山隧道建设同时开展这项工作。

刚才我讲的是从圆明园、颐和园到香山这一片重点地块的规划,这些重点地块我们统计了一下,应该有400公顷左右,涉及到的自然村落应该40座左右,涉及到的人口主要常驻居民4万人,量还是非常大的。重点地块的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政策法规和规划我们一直在做,十八大之后我们会集中整治颐和园北宫门周边的环境,今年把青龙桥镇环境整治和改造基本完成,拆迁任务和整治违章内容完成,总体规划就是这么多内容。

陈名杰:应该说这个地方确实任务艰巨,层级丰富,可能一般地方都比不了,我们这里中央单位和市属单位,包括部队都是上百,这是一个复杂性,行政隶属关系的复杂性。第二个复杂性就是每一个公园外边,如果每一个公园都是一个文化瑰宝,外面被大量第三世界环绕,很多的城中村。还有城乡二元结构,比如一家人,有两个人是居民户口,有两个是农民户口,拆迁补偿很麻烦,这里的复杂性,借用习近平一句话,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个地方。我们对这个地方基本认识是希望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打造成北京作为世界城市重要的功能区,作为首都古都风貌的重要展示区,也作为一个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区,成为世界高端旅游的目的地,特别希望接下来各位专家在这方面给我们细化和提炼。

第一个阶段,三位专家从历史的角度,文化传播,以及规划设计角度做一个探讨,第一组讨论就到这儿,非常感谢三位,谢谢大家!

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杨丽伟 62767249-606
媒体咨询:汪卷 62757216-618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62757883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