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中宣部新闻局刘建生局长参加这个会议,所以我首先代表刘处长转述他关于数字出版的若干思考。第一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目前最多最大问题仍然是理念问题,所以刘处长认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推测的理性分析,而是需要成体系的推演和廓清系统的理论,数字出版肯定不会电子出版,不是出版的电子化,也不是出版的数字化,出版字不完全是读本和读品的区别,也不简单是读网的问题,数字出版的问题不是单向传播,不是封闭流程,也不是单纯数据库支撑,知识咨询平台的查询,数字出版不是一般意义的复制,不是一般意义的编辑选择,更需要充沛创意的支持,更充足创造过程,更充实创新成果。所以他认为最理想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是借出版业业态转型之际,利用高新科技技术加上新的组织建构、新的产品创意、新的产品生产的流程、新的产品编辑组合选择方式、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产品接受方式来共同组建新的出版共生体。
第二点数字出版应该重视和保护著作者的权益,数字出版不是对内容的颠覆和否定,而是对内容的延展和开拓,更丰富的体现更个性化的提炼,更多元的演示,数字出版不是内容本身,是和雕版,铅、活字技术,激光照排一样的,是为内容更好传播提供条件插上翅膀,数字化永远替代不了内容本身,像我们目前编辑出版工作者所从事工作一样,我们不是作者本身,我们的思考替代不了作者的位置,说加工似乎更准确一点。所以只有对版权,对著作权,对发明权、对创造权特别的重视,只有对所有行业行当特别尊重,数字出版才可以扬帆启航走得更远。
第三个编辑的价值发现和选择功能,在数字时代只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出版的核心在于选择,数字出版也不例外,数字出版时代内容的发布的渠道空前繁荣,内容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编辑作为出版的核心角色,面对更大挑战,编辑给出版的内容贴上合适的标签,选择出版的内容,选择内容间的相关性,选择内容间关联方式,针对不同的受众呈现什么内容,选择针对不同渠道呈现内容的形态,这些对于编辑的要求大大的提高,线性,非线性、纸介质,磁介质,网络介质,平面与流动,实物与虚拟,阅读空间如何拓展编辑的本领就要如何跟上。甚至还要引领受众对新形式的尝试。
可以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发展,目前已经由信息丰富过渡到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个更加凸显出编辑选择的重要性,编辑选择难度加大了,选择权重加强了。
第四点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而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数字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超文本信息传递方式,以云计算的充分和精准服务,以互联网超级链接所带来出版生态的变化,将是出版生产和传播,文化创造和接受、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产生不可逆转队列,如果说印刷术对出版业的改造只局限于载体的革命,那么电子媒介带来的是形态革命,计算机带来的是模式的革命,那么互联网带来了将是改革生产方式,改变产品形态,改造接受的方式进而带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巨大的变革。数字出版追求互联网产品体积小,承载多,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深、形式美,景象真的一切特点,同时由于跨时空,跨媒体,跨民族和跨政体和国体而形成聚生效应、合理效应,放大效应,连带效应,随着互联网基于语音异性各要素搜索引擎的发明,音频、视频选择和检索技术完美呈现,网络选择智能化将大大加强,相应的数字出版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的服务将会大大提升,方便广大受众更便捷寻找目标,得到更舒适的贴心服务,满足更丰富的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数字出版解决不仅仅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任何的内容问题,而是用最擅长的做事的人为你做事,让最优秀资源为你利用,让最完善的呈现为你展示,让最畅神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你欣赏,出乎意料的事情使你喜出望外。
第五点数字化出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数字出版可以弘扬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能打压文化多样性,在互联网公平访问背后,我们不要忘记了人为算法支撑筛选的机器,算法可以帮助你找出一些东西,也可能掩盖一些东西,所以虚拟世界是一个残酷吞食的世界,指望它们弘扬文化多样性,好比你买了一把好剑就认为自己是武林高手了。所以数字出版由于互联网文化进一步融合,那么目前的发展阶段受到以吸引为眼球为目的的网络商业的逻辑侵蚀,真正的注重品质价值内容生存空间在目前,在现阶段受到的一定的挤压。这是代为转述刘局长关于数字化出版若干的思考。
因为我2001年开始关注新媒体,这十年来也从事数字出版工作,在中央传媒创办了人文数媒,也促进了中央传媒和华为以及我们阅读基地的合作,我现在人民大学数字出版公司作为一个负责人,借此谈一点我实践工作当中的体会。我认为数字技术首先颠覆了我们对于渠道和产品的认知,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数字媒体怎么产生呢?基础网络融合以后,有丰富的上网终端,各类上网终端上有丰富的应用,网络和应用相融合的过程就产生我们数字媒体,这是我对数字媒体和数字出版一些理解。我们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传统出版渠道是很明确的,我做一个书我会找到是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商,但是我们面对数字的出版的时候,我们出版人不知道这个渠道在哪里?
我认为数字出版渠道分两类,第一类传输载体,第二个传输的通道。传输载体就是各类上网的终端,比如说,手机,IPAD、电视机,这三类是最重要的传输载体。其次上网传输通道的话,目前是三大网络,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如果我们再根据这个理解考虑我们数字传播和生产的时候,我更抓住相对稀缺成熟通道,通信网和广电网,也是载体渠道里面我们应该分类是四类,你找到终端类的渠道,比如说运营商一个传输通道等等。我认为渠道认知在操纵层面有两个根源,一个是显性渠道,一个是隐性渠道。所谓的显性渠道是大家都知道的渠道,我们移动阅读基地,那么这个地方都是销售内容,那么所有的内容商都把这一类的内容在这个渠道上进行销售,聚集内容的地方,也是聚集读者的地方,但是缺点在于它的营销位是很稀缺的。另外一个隐性渠道,凡是流量大的平台都应该数字内容销售平台。我们举一个例子,积分商城,QQ空间之类,我就不展开了,这个渠道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思考内容运营与增值时,不能被平台经营流行理念禁锢思路,而是应充分研究各类渠道,结合自身内容特征和优势进行产品策划和设计,通过多渠道发布多层次产品来盈取结构化的利润。
我认为数字技术也颠覆我们对于产品的认知,传统的出版我们更加注重内容本身。但是数字出版至少有四个产品,第一类赏读性的信息产品,把这个内容做到体验更好,像多看阅读提供的产品。其次在应用型系列,应用型产品,像我们这个一般UP上面提供的东西。其次就是增值性衍生产品系列,那么我们产品增值赚取的利润和收益来的更加现实。第四类就是社交工具类产品系列。所以我们应该通过产品多应用开发,实现对稿件内容、多媒体设备,线上线下互动、综合渠道、阅读工具、用户分析有效整合形成对移动互联网全覆盖,以年限产品服务重点拓展进行数字内容应用的多种产品衍生产品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用户的驻留。
第二点,我认为在数字时代建立在内容阅读以外盈利模式更值得我们期待和畅想,有人说互联网是一个复印机,最根本的层面上为之提供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为复制品,任何一个计算机所生产数据都只字不露传遍整个世界,而且不会在网络里面消失,它跟我们大工业时代再生产不一样的地方,这些复制品不仅是便宜的,而是免费的,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普及造成了出版门槛降低,也正因为我们内容提供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价值,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候,内容被解放了,当我们享受解放的成果的时,也必须接受内容的市场价格将一泻千里无法回头,换言之,作为内容的产业,我们一直相信内容为王,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将使内容为王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我们如何寻求我们的盈利模式呢?应该尝试内容阅读之外无法复制的价值,你的内容只要触到网了就会无限制的复制,比如说,这个及时性,比如说,电影行业我们会花很高代价去看电影首映,为什么呢?因为它及时,让我第一时间知道,其实每一部电影放映之后,都会在后面的互联网的传播。传媒理论有一个最简单的波形理论,财经咨询是波形理论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假如说,大投资机构,我会有时间付出先后获得不同的利益价值。刚才说到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提供,就是我个人理解它提供了比较专业财经方面的东西,其次指引性新,如果你时尚类的读物,对这个电子商务一些指引和导向,这个收入规模可能比我们内容产业本身来的现实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