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辰坤 韩国驻华使馆公使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

大家新年好!首先非常荣幸出席今天的论坛,跟大家见面,发表讲话。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和前景。

2013年中韩建交20周年,继续朝向新的20年迈进。在过去的一年里,无论是两国政府还是民间方面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我们文化院度过了非常忙碌的一年,但看到通过这样的活动两国人民心意相通,友谊增进,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的工作也非常有价值。

两国建交以后,我们的对话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向对方人民介绍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并进行文化交流;第二,沟通展示两国文化艺术作品;第三,贯穿两国文化产品策划制作方面的交流。

为了探索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合作的可能性,首先要掌握两国文化的特色与关系。中韩两国地理临近,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融合和接触。在文化上具有相当的共同性,比如汉字、佛教、儒教等。一方面韩国吸收中国文化,并根据韩国的本土文化和韩国人民的情感进行再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创造固有的文化使韩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中韩文化基础相通,又各具特色,可谓是合而不同。我想在过去二十年两国人民通过发现两国文化的相同点探索到了亲密感。同时,通过发现相互不同的部分给予对方尊重。所以说,中韩两国有容易相互理解并精诚合作的文化共同点,在文化的合作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容易,又因为拥有各自的特色而具有交流的意义。

下面让我们想一想中国文化产业的时代优势:中国作为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五千年优秀的历史,使中国拥有了灿烂的文化,并将其传播到周边国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的文化多样性。在这个文化产业时代,中国拥有文化内容、文化故事的多样性,这些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都是极大的优势。此外,中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及巨大的资金力量。正如北京迎接奥运会,迎接上海世博会及广州奥运会时展现的一样,中国已经具有世界水平的舞台技术和包容力,这些对以后的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潜力。

现在来看一看韩国文化产业的优势:韩国在文化上有让世界惊讶的韩流现象,前几年由韩剧、韩国音乐形成的韩流开始在中国盛行。后来又扩散到东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现在韩流已经传播到欧洲、北美、南美地区。曾经的韩流以韩剧为主,现在以H&P流行音乐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比如去年令世界震惊的《江南STYLE》很好的表现了韩国流行产业的优势。我认为除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韩国人的艺术兴趣,打造大型演出的舞台企划和具有戏剧水平的IT技术都是韩国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

如上所述,中韩两国在汉字、儒教、佛教、亚洲地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合而不同的文化特点,这也使两国比较容易开展文化领域的合作。目前的合作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加入到产业领域。如果能够通过交流与合作将两国的优势联合起来的话,我相信我们可以打造出具有亚洲价值,传播到世界范围的文化产品。中韩两国拥有的共同性也将在文化产业领域内被强调。因此,为实现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合作的最大化,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首先,要平息所有权纠纷。需要让两国人民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的财产,而不是特定的某一个民族和某一个国家拥有的;第二,应该清除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限制。例如见习记者配额制,外国公民许可制等制约;第三,取消在贸易方面的限制。中韩两国正在大力推进贸易工作的协定,去年李明博总统与温家宝总理先后开始两国经济自由贸易协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两国间可以实现经济领域的自由贸易,同时也期待在文化方面的自由交流与合作。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签订了权利认证方面的国际协议,此类会议在北京的召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态度。中韩两国之间每年都会相互举办著作权保护论坛,强化著作权保护方面的合作。过去人们认为保护文化、推进文化发展探索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负担。如今,在文化产业时代,文化本身成为了竞争力的源泉,《江南STY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向全世界介绍了韩国,使人们更为清楚的了解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价值。

中韩建交已迈过二十年,如果用人生来比喻的话,现在已进入到青年阶段。我想在此阶段我们应该探讨摸索可以实际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产业领域合作的方案。为此我认为应该很好的认识两国文化方面的不同点和合作性,两国文化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难题,中韩两国不再是亚洲市场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共同合作、面向世界市场,创作出具有亚洲价值的、世界水准的文化产品。

我希望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可以进一步促进韩中两国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希望2013年中韩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上一层楼,并祝愿两国文化产业活跃发展,两国国民友谊进一步的加深。谢谢大家!

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秘书处
参会咨询:杨丽伟 62767249-606
媒体咨询:汪卷 62757216-618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邮编:100871
传真:86-10-62757883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