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动因是什么,我们看上市以后,这个目的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刚才讲了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非常不完善。比如说现在上市公司里面,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很多人员身份发生重叠,甚至有一些既是董事,也是监事,我们上市的两个出版公司,他们勉勉强强达到证监会要求的独立董事三分之一那么一个指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博士毕业两年,当上某出版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他连基本的出版流程,什么叫印章都不知道,他凭什么当董事,董什么事?最要命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基本上占了70%以上。
第二个,讲了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形象,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上市公司有一个信息披露制度,我们知道我们出版业长期以来,市场不怎么规范,销售手段,在价格体系方面都长期存在着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你不去用,你挣不到钱,你用了,还怎么做信息披露?还有一点,品牌效应有别于其他行业,图书期刊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核心是内容。消费者,读者关心的是作者,是内容,是图书价格。
第三个方面,募集来的资金投向与管理也不规范。上市应该说它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它应该是企业缺乏足够的投资能力及其项目运作,通过上市去募集资金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可是有一些集团上市以后,募集来的资金还没有相应的投资空间,不知道怎么花。有一些出版企业上市以后,它拿的钱不是用来壮大出版业,上海的一个发行集团,他们现在主业不是做发行了,他们做更挣钱的平面媒体。我们知道时代出版,他们在整个经营的重点是在贸易这块。其实一个集团上不上市,首先要清楚自己缺不缺钱。上市的实质,你是用股权来换资金,是所有者以出让所有权,出让部分所有权以及利润来获得新的发展基金,如果通过自己的自身积累,你的滚动,你本身就有钱,你干吗还要上市,让别人来分享你的利润呢?即使你缺钱的话,大型企业上市,即使你需要资金的话,还有很多方式。按照资本结构,融资先后的理论,首先是内部资金,其次是无风险的,或者是低风险的举债融资,之后才是上市。比如说我们目前国家资本市场融资,它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上市了。我发现辽宁、江苏、安徽,他们都在发行票据。
第三个问题,一个核心的问题。其实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公司上市之后,能不能挣钱,有没有持续盈利的能力?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资本它是有逐利性的。目前导致盈利能力提出条件的,第一个,我们出版企业严重依赖教材,产品结构很单一。现在我们整个出版业,我们三分天下,教育出版占了70%,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占20%,上市公司也是一样,个别集团达到了将近是85%,教材出版是受国家政策变化而变化,国家政策一变,前几年的教材招标、政府采购,一夜之间你的利润就没有了。
第二个数字出版缺乏明晰的专业模式,产业转型困难重重。上游出版社很难靠自己自身发展,基本上靠网络运行商来配置。中游技术标准不统一。下游,我们的手机阅读器,还存在技术障碍,还存在内容方面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的出版企业目前来没有找到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说找不到,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说了很多很悲观的东西,是不是出版企业就没有希望了?也不是,我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繁荣的今天,关键在于政策导向。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尊重出版产业规律,尊重出版产业作为出版的规律,尊重它的特殊性。特殊性有两个。第一个出版业并不是高增长,高回报的产业。我这里列了几个数据,大家都高歌猛进,出了很多数据。我采集了近30年我们国家图书销售的数据,这30年来图书产品每年以30%的增长,我们全国图书销售的增长,只有GDP的一半左右,跟它并没有保持同步,其实这个规律在国外也一样。我们去年出版总产值不到海尔的一半,美国也是不到沃尔玛的一半。这是一个规律。
还有一个特点,出版产业,它的核心是内容。我们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比起别的行业滞后,对它执行的标准和别的行业一样,这事实上并不符合出版产业自己实际的生产能力。刚才你们看到了,像法国、英国等等,他们的税收跟别的行业完全不一样。法国5.5,英国是0,我们是13。我们电子音像17个,电子音像跟西图书基本上没法比。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一直有误区。
另外一个导向,要尊重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规律。刚才说尊重出版产业作为出版的规律。尊重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规律,那么要重视它的一般性。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要有自主配置能力,我们书号被控制了,我们刊号被控制了。现在我们讲产业升级,然后讲跨媒体要升级,什么都没有,那你怎么去升级?海尔想生产冰箱,一汽想生产轿车,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目前出版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最后一点,一般的产业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人力资源是现代的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我们在座有社长,也有总编。我私下也问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谁拿过期权,或者说给你期权,目前还没有谁敢要。另外我非常赞同周总说的,关于大学出版社的一些看法,我们大学出版社,甚至连产权多元化的口子都没有开,你谈什么去给员工、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我期待国家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政策信号。
关于这次转企改制,我有点一点很悲观的看法。我们讲分类指导,一类公益,一类产业。我发现分类指导是一类指导。580家出版社里面,95%的都要求企业转制,剩下4家还要转制。我们产业政策话语权,大部分掌握在大企业,以及掌握在核心的精英层手里面,数据是他们采集的,话语权是他们掌握的。
事实上,我刚才讲了那么多特殊性和现状,这个都是面临的现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客观地去对待。我们国家在思考产业政策的时候,只有尊重历史,承认现实,把出版行业当作一个特殊行业来看,中国产业发展才能获得健康地环境。同时,只有解放思想,还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本来面貌,尊重它的一般产业规律,我们的出版上市企业才能够轻装上阵,获得发展的动力。否则的话,他们的股票,你们敢买吗?谢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