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8日,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以“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为主题,展开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等政产学各界代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了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方略与发展路径。
“有机会”与“迫不得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国家把“文化命题”提到如此高度,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有机会”,一是“迫不得已”。
“有机会”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文化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强国是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的强国。
“迫不得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陈少峰说:“从文化上讲,以前我们偏向经济,文化的问题越来越多,文化欠债越来越多,道德建设、价值观问题突出,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滞后非常不满意。从产业上讲,我们的经济结构不理想,产业结构需要用科技、文化、文化产业来提升。”
而就为什么要从精神层面上建设文化强国,叶朗更是一针见血。他说:“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就会出现‘人心的危机’。”
“我们这一个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出过孔子、李白、杜甫的民族,出过《红楼梦》的民族,为什么会发生一场反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当今我们社会生活中一再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汽车轧死人扬长而去的现象,新建大楼、大桥倒塌的现象,这就是国民性的问题。建设文化强国,要求整个社会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就是要改造和提升我们的国民性,也就是要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叶朗说。
改变世界的偏见
许嘉璐认为:“中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审时度势,根据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形势,认定了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必须继续大力铸造中国的民族之魂,就是要有我们的新文化,同时还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便是要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