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要慎谈“发展”二字。“传统的雕漆工艺,在胎上刷自然的漆,自然风干,刷漆80~100层,需要半年到8个月,然后再进行手工雕刻。后来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改造手工技艺,不再用自然的漆,也不再一层一层刷漆,也不再一刀一刀雕刻,而是做一个模具,几秒钟生产一个,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损害。现在有人重新用传统的方式制作雕漆的精品,一个屏风能卖到上千万元,这是一种重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下的重生。”
权威人士介绍,在“十二五”时期,要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开展工业遗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加强文物市场法规体系建设,建立文物鉴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引导规范民间收藏。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叶朗认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新闻媒体、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一种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环境能够使人变得越来越有教养,越来越高雅。他说,“中国人要让自己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才是真正的中国。孔子说过,一个国家建设得好,应该使你的近邻欢乐,还要使远方的人们仰慕你的文化,到你这里来观摩学习,就是所谓‘近者悦,远者来’。建设文化强国,要使国际社会了解我们的文化,进一步认同、向往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吸引力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截至2011年8月底,海外已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