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进入现代化历程的过程,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刚才我非常有兴趣的听了丹麦的刀先生介绍丹麦的经验。在几个月之前,在卢森堡的中国文化论坛上,我和丹麦这位刀先生有一位交流,当时他说我们丹麦的建筑都是古老的,保存的很好,但是我们丹麦没有人会盖新的现代化的建筑。我开玩笑的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请你们来我们国家保护我们迅速消失的古代建筑,请我们的人去你们那盖现代化的房子”。刀先生介绍丹麦很多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但是欧洲用一二百年的时间,解决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有所区别,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像中国这样有着五千年历史,有着56个民族,基本处于农业社会的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30年时间里基本完成许多欧洲国家用一二百年时间来完成的现代化进程。有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中国的现代化,就像一个大象闯进了瓷器店。在我们现代化过程当中,在如此迅速的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面对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没有面对的如此尖锐的问题,这是我们用30年的时间在这么巨大的领域里取得了这么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边缘化了,被遗忘了,甚至有许多已经消失了。我非常高兴的听到在上一个议程里马盛德副司长和我们曹蕾副区长二位的发言,我非常认真的听。因为他们二位,一个是从主管部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主管部门所做的发言。一个是我们北京有着丰厚文化遗产遗存的政府机构的官员的发言。我感到欣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行动,在中国刚刚开始是从2001年,短短的十年时间,我觉得无论是我们的公众,还是我们政府的官员,包括思维方式和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现在官方的发言越来越靠谱了,越来越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现状,而且他们都高瞻远瞩的谈到我们成绩的同时,让我们大家警惕很多一些错误的做法不再出现。
我也非常欣赏我们北大在这次论坛上所拟的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生”,文化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活化这个词好,比发展这两个词好。而且活化这个概念还提醒我们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死亡或者濒临灭绝。那些半死不活的,也需要我们在今天,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下把它们激活。我曾经在最近这些年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或者宣传工作的时候,经常用一个概念,我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要慎谈“发展”二字,因为我们见到太多在非遗保护领域里用发展代替保护,甚至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比如保护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等等。我想强调说今天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我们国家政策没有改变,即使在今天,我们全国都在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举国一致要文化立国的时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政策也没有改变。我觉得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参会的所有人都应该重新的认识这个问题,不要简单的用发展两个字来代替保护,更不能够用发展这个概念来使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许多多的努力付诸东流。
谈到活化,谈到保护,马司长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西藏唐卡,市场上充斥着印刷品的唐卡对真正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保护,包括正常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