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更加紧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电影产业把公共文化城镇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出台。在呼应文创+的时代,在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产品品质的革新,就是满足人们审美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的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产业的各个部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概念在各个门类中在渗透,文化跟社区跟旅游跟科技跟农业结合。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在21世纪初全球价值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政策为国家进入国际贸易体制铺平道路,成为中国文创产业进入消费文化消费升级阶段的一大前提。国家根据这一状况提出建立“跨工业化跨时代的文化城市”的长线发展规划,上海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先一批成立自由贸易区的城市,在新时代承担起了自由贸易区的国家试点任务。展望未来,新的业态、模式、路径渐次出现,平台化、枢纽化、创新性特质接连而至,一种从沿海到内地,从中心城市到中小城镇,新业态新项目井喷出现的自贸区3.0时代即将到来。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
针对当下韩国境内的文化发展状态,主要呈现了文化创新政策的演进、文化繁荣政策的推行和文化创新战略举措三方面。韩政府切实认识到:文化若要转化为经济效益文化繁荣是必经之路,不单是文化本身的繁荣,文化对国家繁荣的推动同样应被重视。因而从国家政策、财政预算、行政、理论四个方面分别强化政府作为,保证了基本的文化繁荣发展方向,保障第二阶段文化繁荣的体验、第三阶段文化繁荣的日常化的逐步实现,不同类别的创新平台的搭建、不同文化品牌的打造,得以提升文化内容竞争力,使文化繁荣真正进入一种自主良性循环的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聚焦“一带一路”的物质文化遗产,就数字博物馆群的建设提出希望,将石景山三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佛教文化智慧博物馆群即数字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集中历史文化要素、集合高科技和最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美学意义上进行保护和修复,不动一草一木地展示出“一带一路”的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不出远门即可感受到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此外,还分享了日本的瓷版名画美术馆、今年九月在美国洛杉矶用虚拟的技术重建的莫高窟展览,对文化遗址与空间升级与再造能够带来的文化意义、经济效益、实现可能性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在创意经济时代,上至国家政府对于内容平台基调与政策的变革,下至普通商业走向情怀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内容从娱乐化进入文化化、从数量为先到质量保证的转变,无不体现着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转型。另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各方面更迭,为响应国家文化科技融合跨界的号召而推进的内容提升;第二是从单纯商业买卖到用企业家精神来做企业的提升;第三是改变过去老旧的商业模式,结合各种资本要素的灵活度提升;第四是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提升。此外主流消费人群也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更迭,还包括内容产业的模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