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参会报名:
  • (010)62767249-606
  • 合作咨询:
  • (010)62750097-605
  • 媒体报名:
  • (010)62757216-620
嘉宾演讲
郑万通:文化产业发展受到立法滞后制约

文化产业发展要紧紧把握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总量大,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影响较低的地位,我们的挑战在于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西方强势文化及其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资本体系的强力冲击,以及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层次问题。我感到要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10年真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应该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与规划。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厚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乃至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深层的影响。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之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以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实际上文化产业也可以说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可以使得文化无形的、巧妙的介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之中,不仅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可以推动产业革命,甚至能够催生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现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立法与规划滞后的制约。全国政协也就立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向中央报送了尽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建议报告。在国家层面上,突出解决市场主体培育乏力,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文化市场管理不完善,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稀缺等问题,明确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框架和立法的总体,有序的推进立法。

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应尽快制定系统长远的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我国的文化产业分属几个部门管理,产业群的发展需要高度协调性和统一性。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市场的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国际文化产业资本、产品企业的加速进入我国,都会带来种种挑战,需要更加具体、专项的战略规划加以规范和引导。此类专项规划要从根本上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防止各自为政,不可分割,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力与执行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之密切相关,但却常被忽视的是,执行能力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要胜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决策,也取决于创新力与执行力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过去的10年,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来,我国基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遵循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模式、经验和技术,通过借鉴、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微创新,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这种模式,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留下了后遗症,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创新力的缺失,执行力的不足。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创新力体现在模仿,而非创新,执行力多体现在生产而非创造。所谓微创新,不值得沾沾自喜,更不能替代自主创新。

面向未来,只有建立在对我们自身文化深刻理解与运用上的创新力,才能走的更远。只有把创新思维通过强大的知识力,转化为创新产品,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有立足。我们应该充分自信的是,与我国数千年传承积淀的巨大文化优势相比,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技术优势的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传承力。面向未来,中华民族5000年积淀的文化优势与创新力和执行力的高度结合,一定有可能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的博弈当中,由制度和标准的接受者与咨询者、廉价低端产品的提供者,转变为国际文化秩序重建的参与者或者是新闻形态的缔造者。

第三,高端人才与国民素质。产业提升期待着人才,要使文化能力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肯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前不久,我主持,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主办的世界500强CEO圆桌会议,有幸结识了全球最大的猎头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我当时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业的公司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感到十分惊讶。而这位总裁确实是一位人才,他认为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甚至用了人才战争一词。尤其是对高层管理层的竞争,他认为将是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Back  [1] [2] [3] Next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