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听了高书生先生的演讲,很受启发。我在地方挂职了两年,现在在政策法规司上班一个月,我今天主要想从地方工作角度,对当前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态势和发展,我的一些观感和我的判断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艺术院团体制改革起步很早,它差不多和经济领域的一些体制改革,是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前不久我们召开了一个京剧艺术院团机制改革的一个座谈会。北京京剧院的院长王玉芬(音)也参加了这个会。当时我很有感慨。因为我知道80年代,北京京剧院的王玉芬女士,借鉴当时农村和工厂搞承包的办法,在艺术院团搞改革,就是搞承包,开启了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先河。但是20多年来是九曲回转,长期在一个水平上徘徊,但是这两年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折有了实质性进步。
我想用五度来概括,深度、广度、进度、力度和态度。首先在深度上,一个时期的体制改革,是对旧的体制弊端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艺术团体表演自身有了深刻的反思,大家越来越清楚看到文化体制改革,顾名思义,要抓住体制这个关键,抓住了体制,就抓住了我们艺术表演团体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发展的牛鼻子。否则,就是离题万里。我们年年都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有进展,有成绩,有典型,但是年年都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所以,大家都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改到深处是体制,这是深度。
再就是广度上。这两年中宣部、文化部在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方面,从试点向面上推开,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铺开,从歌舞、杂技这样一些门类,向有条件的曲艺、话剧、地方戏剧这种门类推开。在2009年这一年,有69个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了转制改企,这是过去六年的整合,中国东方歌舞团转制为东方演艺集团公司,山西、北京这些地方都组建了演艺集团,成为区域性的演艺企业的龙头。
第三个是在进度上,这次改革不仅有路线图,而且有时间表,对全国的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中宣部和文化部,不仅定出的改革的时间的断线,而且还有数量的要求,现在最有压力的就是时间表,有了这个时间表,就要倒排工期,年底目标考核责任没有完成,是要有说法的。这是在进度上。
第四个是在力度上。前面讲了深度、广度、进度,特别是进度,都是力度的表现。另外为了推动改革,中宣部和文化部要求要有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督察机制,要有目标考核等等,这些手段综合起来,力推文化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五个是态度。就是观念,这是最重要的。强调无论是转制改企的艺术院团,还是保留事业性质的艺术院团,都要面向市场,比如说转制改企过程中,对所有的艺术院团要一视同仁,而且强调抢在政府的怀抱里,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做强做大。这是我对五度,目前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总的一个观感。
我们感觉到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将继续向前推进。首先从形式上来讲,现在艺术表演团体,主要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来办,甚至有一些是战争年代遗留下的办法,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还用过去的办法办团是行不通的,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了。是我感觉院团进入市场的环境会越来越好,以剧团为核心,逐层向外推展,一个是演出支持环境,一个是产业支持环境,一个是文化支持环境,一个是社会支持环境。比如说演出支持环境,与剧团关系最密切的是剧场,这些年剧场出现了明显的复苏现象。具体特征是天天演的剧场在增多,品牌剧场在涌现,演出机制在搞活,另外消费者理念也在形成等等,构成了有利于剧团进入市场的演出支持环境和产业支持环境。刚才高先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做了阐述,产业发展会吸引院团进入产业,进入之后也有利于它的发展。另外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其他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们院团进入市场。总的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剧团进入市场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完善。
我在刚才来的路上听到收音机讲某个演员要回归剧场,我就联想到,有演员始终眷恋舞台,有新闻工作者始终把舞台这块作为他的新闻点,有听众对这个感兴趣,这就说明中国这样一个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培养出来的对戏曲的热爱,已经成为一个基因,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人。如果剧团手中有看家戏,经营有好手段,就一定能够在市场中发展壮大,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