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 创意经理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9


非常感谢国华兄的介绍,也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各位嘉宾的光临,我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再次对各位热情的参与,包括今天下午互动的这么热烈,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来给的题目,我想探讨一下文化产业管理非常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刚才听到很多教授的发言,我也有一些感想。我会把PPT发言时间浓缩,然后说几个前提问题。


第一个谈谈学科建设的两个前提。这两个前提,一个是现在的社会前提,一个是我个人成长的前提。刚才蒋书记也提到了,他谈文化产业学科内核的时候,我在想这十几年受到的学术训练。我本科是在北大哲学系拿了哲学的学士,同时又了经济学学士,是在国家发展研究院。硕士是在艺术学院拿了艺术管理,拿的是文学硕士。博士是在政府管理学院,是人力资源方向,拿的管理学博士。我这10年,都一直围绕在叶朗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文化产业研究。我本科的学士论文,包括经济学论文,或者从美学角度,或者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文化产业,硕士是从艺术管理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博士是从管理角度研究文化产业。我回想起来,包括学科建设,我们到底给学生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的内核?这几个很关键的。这是一个前提。


第二个前提,社会发展的前提。现代社会一般说有四种社会权利,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宗教,一个是商业,一个是娱乐和传媒。这四种社会权利,尤其是现在的商业力量,确实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园也过度商业化,经济管理专业非常热门。但是我们回想大概七八十年代哈贝马斯说了一句话,他说现在市民社会有一个转向,是从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向。但是现在是从经济社会向文化社会转向。应该说还有一种力量,那就是文化,文化将会成为第五种权利,而文化这种权利,一直以来也是跟前面四种权利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


以前文化权利要依附在前面四种权利上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权利。现在文化可以作为一个直接的权利。它是一种可以独立拿出来的权利,因为这样一个社会权利的变化,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进行这个学科建设的前提。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学科建设有两个误区,包括北大也在这个误区里面打转。第一个误区,我们把大学的教育,我跟蒋书记交流,就是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我们觉得本科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按照一个知识结构,我们从18岁到22岁,进入了一个基础的知识结构的建构,经济的、管理的、哲学的,然后进行了一个人文素养的提升。它不是职业教育。它不是说确定了一个专业,指向一个确定的职业,不是。它是完成一个人的知识训练和精神的训练,但是很多大学不是这样的,加上现在教育部分有就业力气的考核,其实我们非常完全就业力考核,就把商业权利指向大学的教学。


第二个误区,我们现在在进行文化产业学历研究的时候,尤其对于文化产业基本概念的界定和我们对于产业效益的一个期待有矛盾。文化产业基本概念的一个界定的时候,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化产业有一些基本的属性,这包括了它要有创意,它要形成知识产权,它要创造符号价值。如果用三个方面套哪些属于文化产业,哪些不属于文化产业,其实非常明确。比如说体育产业,那么有一部分竞技类的就不属于文化产业,因为它没有创造符号价值。比如说我们的软件产业,不能算文化产业,因为它没有创造符号价值,它虽然有科研的创造,它最后形成的是一种编程的。当然动漫我们说是。现在政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那么它为了扩大统计口径,有一种发展规模的这样一种形象工程的冲动,那么这个统计口径越来越大。因为统计口径越来越大,使得我们在专业建设的时候,到底培养什么人才,我们也搞不清楚。这是两个学科建设的误区。


第三个,学科建设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定位,一个是包括我们的专业目标,一个包括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专业目标,现在有两个假设,一个就是我们的专业目标,我们想把文化产业学做成一个跟管理学,跟经济学并列的一个学科,这是很多大学在做的。还有一个假设前提,我们把文化产业学就像敦煌学,像红学一样,它是一个学科群,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管理学、艺术学,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它,去丰富它,当然我们觉得后者是对于文化产业,它作为一个产业现象,可以用前面各个学科去研究,我们觉得可能后者的现实性和它的发展性更符合逻辑。


第二个就是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到底给予什么样核心的,这个人到底具有什么核心能力?我们经过四年培养,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有一个专业认同,有一个学科自信,这个现在都还没有找到。


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培养的层次,我非常同意蒋书记的结论,我们北京大学也这么做的。我们在人才层次上,我们以硕士生教育为主。我们2000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就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的硕士专业,直到07年开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的双学位,这个双学位是由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经济学的、管理学的,他们在大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来申请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双学位,在他们本专业能够顺利获得的情况下,能够拿到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位,授予文学学士。我们重点是发展研究生教育。


第三个就是培养方式,就是案例和实践,这里怎么来平衡?尤其现在我们在文化产业博士方向上,博士生我们知道,他的理论创新,他的知识创新是居住第一位的,怎么样能够摆脱现在产业基本瞄准性的研究,这个都是需要探索的。基于这样一些前提,我们提了一个基本的解决方案,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的培养目标,我们是培养创意经理人,这是我提的一个概念。这个创意经理人,他是在文化产业大背景下,他是一种职业经理人,他对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项目,拥有一个独立的经营管理的能力,他是拿自己的智慧、知识作为一个市场议价,或者是他的报酬。


我们为什么要用创意经理人这个概念来取代现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概念?我们认为现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概念很多,比如说我们针对单位而言,有的是公司老总,有的是出版社的社长,有的是院团的团长,有一些具体的项目,有的叫电影制片人,有的叫电视制片人,有的叫画廊经理,所以它比较乱。就像我们的公共管理,或者说工商管理,我们说创意管理,把它抽象出来一个公共的词汇,我们希望把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环节能够提炼。第二个对人才培养目标就非常清楚了,就是培养经理人。所以说培养经理人,他是一个职业人,他是在经营管理层面上的,我们觉得它不太适合一下子做本科专业。它在文化产业,从作品到产品,到商品,到渠道,到市场,这个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都会发挥他的作用。从创意生产过程,他是一个创意甄别、创意辨别,到创意变成产品,他是创意控制,要平衡创意总监和市场总监、制作总监的矛盾。然后进入渠道,要进入到市场。像渠道,在中国有商业垄断,或者是行政垄断,他要去打破,这里面体现的创意经理人的能力。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创意经理人到底具备哪些能力。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学上的胜任力模型,写人力资源管理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一套测评体系。我们经过大概三年的研究,我们目前对中国大陆的创意经理人提出了他有两个能力,一个是基础胜任力,一个是专业胜任力。基础胜任力就是对应的现在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才基本的管理技能不成熟,我们要在这方面提升。主要就是专业胜任力,包括了行业经验,我刚才提到的个人学术训练,它也促成了我在这边从事教学的行业经验。有一个创意的鉴别能力,有审美鉴别能力、创意控制力和人脉关系,还有文化营销力。还有大陆非常特色的一个,就是政策运用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现在的双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重新进行了课程设置,进行了课程重新的规范。


在高校,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我们提出要开设创意管理硕士这么一个教育品牌,MCN。通过各个大学建立一个虚拟的创意领导力学院,这样一个概念,去训练学生的创意管理能力,培养他的领导能力。第二,我们希望政府加大创意氛围的培育,尤其是区域政府,然后加强职业教育。包括提到的通过胜任力模型,要培养青少年的创意活动,这一点在我的书里面,对我这篇文章,在北大评论里面,有一篇非常完整的文章,这里面提到了关于英国的经验,它怎么样培养青少年的创意能力。


然后就是国家创意经理人的能力资格认证,现在北大也在做这样一个工作。这个就是企业培养,如何通过创意实验室的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孵化。我们想通过创意经理人人才培养目标来锁定和试图回答学科建设的两个前提、学科建设两个误解和三个核心问题,这是一人之见,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