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创意园区应与虚拟网络结合
作者:李雪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6

花建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为它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它的核心是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联系的企业和服务机构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物理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的高级形态。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递进和发展的阶段。有远见的建设者必定会推动这一个提升的过程,以获取园区开发的更大效益。比如英国谢菲尔德市火车站对面有一个名声很大的文化产业区(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开始时它只是一个音乐制作人集聚的新潮音乐园,包括人类联盟合唱团、17号天堂等乐队。以后逐步建立了31栋文化和创意型建筑,包括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Site画廊、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艺术工作室、投资机构、电影院和娱乐中心、咖啡厅等。现在已经集聚了300多个产业机构和小型企业,从事音乐、电影、电视电台节目制作、新媒体、设计、摄影、表演艺术及传统工艺创作活动,也建立了专门的园区服务机构,包括艺术家版权服务机构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型的艺术开发和体验园区。


有些人一说到文化产业园,就认为是圈了一大片厂房和土地,建起围墙和办公室,利用土地增值和房屋出租来达到盈利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后当然会存在,但它不是惟一的模式,也不是必须照搬的套路。


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着数字化的革命,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改变着过去的产业模式,也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园区模式。新的路径和模式正在层出不穷,激发着新的文化生产力。


比如说香港数码港,就是从数字化园区发展成为数码科技和创意社区的新模式。它以数码科技的研发和创意为核心,建设了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数码港每年投入2000万港元打造独立宽带网络,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不依靠电信商。吸引企业、机构和社区居民共享数码创意的成果,终于以高质量的服务扭亏为盈,近年来每年盈利上亿港元,成为一个培育新型数码科技和创意生产力的共享社区,就是一个出色的园区升级典型案例。


数字化网络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每一个园区的建设者都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网络中,文化产业园区怎样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节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经以实体性园区和虚拟性网络相结合,出现了一系列充满活力的新模式。


比如国家游戏动漫产业振兴基地(上海),是由文化部指导和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它恰恰是一个非园区性的基地,没有大片厂房、没有高高的围墙、没有圈占土地、没有入驻的大量企业,但它却成为一个以高质量的服务、产权交易平台和国际化节庆来提供优质服务的国际化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它首创了全国第一个动漫产权交易中心,开展从动漫知识产权、物权、物权到虚拟财产的大量交易,现在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恰好和目前一些地方打着园区的招牌,靠圈占土地来盈利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


这些新的园区模式,归根结底是文化产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推动园区形态来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园区的投资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我想特别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园区的发展应该和各地人文、历史、民俗、工业的遗产保护结合起来,并且与创意研发形成有效对接。它不但要求保护好遗产的物理形态,而且要求在内容上吸取遗产的精华。


比如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香云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物产和生产技艺,惟有广东顺德的生态环境下才能生产。日本多家机构想仿制,却因无法照搬顺德的生态环境而失败。顺德区政府对香云纱遗产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了香云纱文化产业园。把香云纱的产地、环境、技艺、历史完整地传承下来,融入香云纱的时尚创意、精品制作、旅游体验、购物娱乐等,建立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它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又和现代的时尚开发相对接,在各地应该是多多益善。


尽管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园区中存在的“圈地现象”多有批评,但是我认为它并非是园区发展的主流,是需要当地政府按照法律严格管理的问题。


我认为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把握的契机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把科技进步与园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科技进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数字化网络是提升园区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凡是受到社会好评的优秀园区,都有强烈的科技开发意识,能把科技进步与园区建设很好结合起来,凡是出现了圈占土地等弊端的园区,一般都对科技研发缺乏兴趣和投入。


第二是形成园区的产业服务平台,包括投资融资平台、信息咨询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等。凡是成功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必定有一系列功能优良的服务平台。犹如为培育鲜花而建造了一个土壤肥沃、温度适宜的花台,它们通过专业型的服务,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孵化环境,促进了专业人士的创意活力,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吸引了海内外更多的产业资源集聚。


第三是把握全球网络对产业集聚带来的重大机遇,不仅仅要重视实体型的企业集聚,而且要重视虚拟型的网络,汇聚产业集群所需要的大量经济流。要依托一定的实体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造无边界、国际化的虚拟性服务社区,通过一个迅速畅通交换传播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复合型市场网络,从而以最新的技术方式,实现官、产、学、研和消费者的数字化高端融合。

文章录入:xuening    责任编辑:xuening 
意象网络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意象网络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意象网络”,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采编自”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100871 | 电话:(010)62767249 | 传真:(010)62757883 | 邮箱: fici@pku.edu.cn | 
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合作联系人:钮沭联(13681418740) 管理员登录  
联系方式
媒体联系人:修 菁(13810270517) 
会务联系人:杨丽伟(1324179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