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山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系主任
2009年是中国文化企业的“改制年”,在改制年中,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的就是出版业改制,不仅有一大批出版社实现了兼并、重组和上市,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部委出版社改制时间表——今年底前完成转制。仍不能完成转制的出版社将给予注销。除少数保留事业体制外,148家经营性出版社全部转为企业,成功范例很多。
改制是一个脱离“母体”,自主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积淀下来的“毒瘤”,给改制带来很大困扰,改制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如何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改制过程中存在着的突出矛盾就是解决好改制后的员工医疗、养老问题,同时需要国家解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社会福利保障上的差异问题,在资金筹集与运作中需要政府给予一定支持,逐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主体。
如最近河南文化艺术音像出版公司、河南省演出有限公司、河南传奇故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中州影剧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而省政府不是甩包袱,而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加大改制单位的扶持力度,保持原有的事业经费,仍按原渠道继续拨付,并改善投入方式,通过公益服务、自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文艺创作以及奖励等方式支持其发展。
改制不是目的,主要还要看改制后是否实现了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 改制成功的关键,还得看日后的运营,要走好市场对接的路子,不仅需要国家逐步改变资源垄断、审批程序过多等政策法规问题,更需要单位自身要有明确的市场战略定位、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文化单位一般是习惯于国家“包养”,这种模式往往造成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国家财政投入导致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此要改变国家“包养”方式,多渠道、多主体运营。国外一般有多种方式来支持公益院团,如民间资助和捐款。此外,政府行政干预违反了艺术市场规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比如演出剧团是按照行政区划布局而不是按照剧种布局。
改制好比给企业套上一辆疾驰的马车,而驾驭者是成败的关键,改制的操盘手需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有国际视野要追踪行业最前沿方向,立地就是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贪大求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