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报名:
- (010)62767249-606
- 合作咨询:
- (010)62750097-605
- 媒体报名:
- (010)62757216-620
五年重塑传统文化产业
“十个一工程”打造文化品牌
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要具体落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
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陈少峰认为,品牌的建立是当务之急。“我们没有足够吸引力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品牌化的内容。” 陈少峰表示,品牌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它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三个要素必不可少,明星、企业、产品。“没有明星就没有文化产业,炒作也是好事,炒不到国际水准,都是自娱自乐。”陈少峰说,国际商业大片主角叫做国际明星,身价要排在世界前10位。NBA有大量明星,中国只有姚明。
在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时期,陈少峰大力提倡“文化出口的‘十个一’工程”。每年在全球集中推介一个汉字、一个文化元素(如贴春联)、一个活动(过春节)、一部家庭娱乐电影、一部励志性质的电视剧、一本畅销书、一个明星、一个舞台剧、一首歌曲、一个国际大型会展等等。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有计划的实施策略,实现文化元素的全面覆盖和持续性传播。
海外并购做大文化企业
贝塔斯曼从一个家族式的印刷企业挺进世界传媒领域,变成叱咤风云的全球六大传媒集团之一,其旗下拥有100多个相关的品牌和企业,很多都是在并购中形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媒体集团——新闻集团,旗下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镜报》、《卫报》、20世纪福克斯、天空电视台等诸多内容资源。其掌门人默多克毕生在传媒领域不断进行并购,形成了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的传播链条。国际集团在并购中壮大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并不大。民营资本收购美国洛杉矶天下卫视华语电视台;俏佳人传媒入主美国国际卫视电视台;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正在磋商收购美国影院;保利博纳美国上市;中影、华谊兄弟等公司设立海外发行公司……国内文化企业在尝试拓展海外产业链。“但在海外并购的都是影响很小的终端媒体,很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作为过渡这种模式是可以的,今后应该鼓励国内企业大量走出去,在国际上整合资源,进入到国际主流市场最终才有竞争力。”陈少峰表示。
新媒体再塑文化产业布局
“今年格局已定,数字文化产业会越来越强大,传统文化产业会逐渐萎缩,特别是报纸、杂志、图书。未来5年数字文化产业会超过文化产业,重新塑造文化产业的格局。”陈少峰表示。很多地级市在做“十二五”规划时,将本地广播、电视、报纸和出版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但是从全国来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本地的广播、电视、报纸和出版的发展空间受局限,无法走出去。“一个产业不走出去,只在本地发展,它永远不能算做产业”,二是新闻出版以后会受到很大冲击,把萎缩的产业作为很大的产业,这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