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报名:
- (010)62767249-606
- 合作咨询:
- (010)62750097-605
- 媒体报名:
- (010)62757216-620
肖永亮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进一步评估不同类别的会馆文化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发、保护,寻找核心价值并树立品牌,进而形成完整的会馆产业链、实现全国范围内会馆的规模效应,将是北京会馆群进一步发展的可行之路。
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会馆,曾经是北京城里除了皇宫和皇家园林之外的一道独特风景。但近年来,由于长期缺少保护,大多数会馆都被民宅占用或者处于被废弃的状态,这一稀缺资源面临消逝危机。肖永亮认为,重视和加强北京会馆群的保护和利用,特别是纳入“十二五”首都世界城市、人文北京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加以实施,将为北京西城增添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首都区域均衡发展找到新的支点。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为同乡或同业组织开展活动和提供特定服务的民间场所,应属于市井文化,也是帝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是旧时代科举制度和工商业活动的产物,是北京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各省及有些府县在京设立会馆,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另外,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因此,北京就成为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据1949年的统计,全市有会馆550余座。许多会馆都同时具有原籍地方特色和齐全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食宿、聚会、文化活动场所等,因此许多会馆都设有酒楼、茶楼和戏楼。它们是研究明清时代到民国期间移民文化、商业文化、草根文化、市井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
但是,据网络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存会馆虽然多达420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数量庞大的会馆文化群,但是因长期缺少保护,大多数会馆都被民宅占用或者处于被废弃的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这种稀缺资源将很快消逝,北京体现大都市文化魅力元素之一将丧失。
肖永亮认为,一方面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充分发挥国家立法、政府监督、市场运作、专业管理和专人执行的各个功能,借助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居住者共同维护;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外延拓展,树立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会馆品牌,将政治、文化、经济共同融入品牌的价值,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要结合科学经营和先进管理方式,将会馆群的产业要素充分挖掘。肖永亮还重点强调了规模效应,“在全国范围内,如果将散布于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会馆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数字化和新媒体手段结成联盟,将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联动效应,从而保证会馆的文化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肖永亮看来,北京会馆群的重新定位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新西城建设新品牌和展现新面貌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布局和均衡发展的长远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