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参会报名:
  • (010)62767249-606
  • 合作咨询:
  • (010)62750097-605
  • 媒体报名:
  • (010)62757216-620
媒体聚焦
李凤亮:高校“文化产业教育”期待跨界
2011/1/10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高校作为文化产业人才的‘青训营’,为行业输送各类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需要更有针对性,打破学科间、学院间、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尚处探索期

李凤亮指出,目前国内外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处于探索期,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其学科建设规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与其他一些新学科不同,文化产业的包容性比较大,涉及到不同学科门类,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政府统计口径中,其内涵外延都还不那么明确。这种综合性、广泛包容性也决定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探索。

相对而言,西方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学科建设起步较早,加上政府导向和民众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及学科建设要领先我国一步。李凤亮认为,“国外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跟相关具体门类的产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结合当地电影业发达的优势,成为电影研究的重镇,尤其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我们目前谈论起文化产业,总觉得比较宽泛。在不同高校,文化产业这个专业被设置在不同的学院下,于是大家对其学科归属就产生了困惑,这是个很现实的情况”,李凤亮表示,“但从大局上讲,不必去过分忧虑这种情况”。我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式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现在进行多方向的探索和尝试也是必要的。

李凤亮强调,“国内目前开设文化产业的院校有40多家,我觉得可以‘求同而存异’,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这个学科。这本身也可能正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一个内在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的涵盖面如此之广,不一定非得统一规定放在管理、艺术、设计、传媒等其中的某一个学院”。

[1] [2] Next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