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参会报名:
  • (010)62767249-606
  • 合作咨询:
  • (010)62750097-605
  • 媒体报名:
  • (010)62757216-620
嘉宾演讲
张晓明:旧城改造应把功能性和表现性价值结合

第三,我想跟大家简单来说,就是旧城改造应该有什么新思路。首先我们要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做旧城?现在北京的旧城叫33个保护区,据我们计算,旧城的33片保护占旧城面积的29%,不到三分之一,占五环内城市规划面积的1.7%,旧城是基本保持北京传统风貌的这样一个必须加以保护的区域,但是这个区域它在旧城里占了不到三分之一面积,在新城面积中它占了1.7%的面积,文化古都的这样一个名称和旧城所占面积不成比例。

第二块,旧城已开发区域,我们知道旧城有大片的区域,包括CBD这样的区域都非常现代化了,在那个地方基本上看不到古都风貌。旧城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大批没有开发也未列入保护区的旧城。根据现在的计算,没有列入保护区的旧城它所涵盖的叫正式命名的胡同,要比已列入保护区的多多了,有800到900个正式命名的胡同。这样一个旧城胡同,几乎是每周消逝一条胡同。什么叫旧城?旧城包括三个区域,它不仅仅包括33个片保护区,这个是需要做认识的。

第二,旧城的价值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这个应该调整指导思想,我们对旧城的价值应该有新的认识。对于旧城来讲,它是经历了上千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它也经历了100多年以来的现代化的进程。数千年的历史,它给北京留下的是它的历史文化的表现价值,它有符号,有建筑,有街区,有胡同。100年来,这个城市经过了大量的改造,形成了所谓的CBD,形成了大量新的街区,形成了交通基础设施,我们把它叫做功能性的价值。我们认为北京旧城改造的整体性指导思想,应该是把功能性价值和表现性价值结合起来,在新的规划、大的方向和思路下,实现这样两种价值的有机的结合。这是一个指导思想。

怎么样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定位中贯彻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区域定位和项目定位恐怕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认为这个定位要有三步。我们把第一步叫做历史文化定位,叫表现性价值定位。任何一个旧城的区域和任何一个旧城的改造项目,我们首先需要认识是这个地点它包含了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符号资源,北京市每一个街区,每一个胡同,甚至每一个建筑和四合院,它都有含有丰富的历史,它都是一个保护,它包含了它整个历史,这个表现价值资源首先要定位,这种定位是需要有具体方法的。比如说我们要有方位的定位,方位定位就是所谓的东西南北中,然后金木水火土,北京的城市改造,老城是有方位的,然后要有年代的定位,不是每一个街区,不是每一个胡同,目前的状态就是它历史上最好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找到街区、区域和互通历史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要有年代定位。还要有遗存定位。此外要挖掘传统和文化符号的资源。所谓大传统,我们要从国家和大的发展线索、文化的发展线索去挖掘,小的要注意传说,注意民间一些小的说法,这是历史文化定位。有了历史文化的定位,我们就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性质有了认识。

第二,现代功能性的定位。在历史文化定位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尊重100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也要充分地尊重现代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所以要有商业的区位、交通的区位,要对土地级差状态做出评估,要对人们的居住状况客观的看待。所以这叫功能性的定位。历史文化定位和功能性定位做出来之后,最终我们要实现一个结合,就是怎么样是历史文化和现代功能的最佳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依照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的北京城市总规、北京旧城规划等等这样一些规划,我们要按照这些规划对这些区域已经做出来的这样一些定位,我们要在两种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这样一个规划,在规划基础上来形成他们的结合。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说,根据规划最后确定定位的过程,也是对目前北京市的各种各样的规划做出评估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对话和评估的过程。那么这样一个定位实现的话,就有利于我们认识北京任何一个具体的保护的街区也好,或者是没有列入保护的街区也好,甚至任何的四合院,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定位方法来分析。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陷入到拆掉很有价值的历史街区那种做法,我们也会避免完全只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不尊重当地居民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要求,把这两个要求要结合起来。

这样一个工作,目前实际上非常紧迫。在我发言的最后,北京实际上目前它不仅仅处在城市发展的转折期,北京更重要的它是处在一个城市发展的窗口期,我把它叫做窗口期,什么意思呢?北京市城市发展框架正在发展过程中,还有比较大的土地价值差异,在这种时候,如果积极推进北京城市改造,能够以比较创新的思路去推进的话,那么这一段时间的迅速扩张期,就会成为北京旧城改造的一个最佳的时间。我把这个叫做窗口期。我们认为窗口期大体就是在10年到20年,最多20年,这10年是最重要的。谢谢大家。

Back  [1] [2] 

地址: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13室  邮箱:fici@fici.org.cn  京ICP备10033765号  管理登录